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了解学隋,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并且要结合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2.
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思维活动。卓有成效的数学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1.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而不强迫,激励学生而不压抑,点拨学习门径而不代求通达。在高二新教材有关“面面平行”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得出“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首先要“创设情境”:1观察教室的天花板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能说出平行的道理吗﹖3以前见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吗﹖一定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索引出当前要学习…  相似文献   

3.
王薇 《陕西教育》2007,(3):38-38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确实,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  相似文献   

4.
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存在问题的情境,使他们面临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导入新课这个首要环节。多年的实践证明:上课伊始,教师若能找准知识的突破口,为学生创设一个“想做而不知如何做,想说而又无从说”的问题情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5.
凌俊华 《广西教育》2008,(20):89-89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问题要小且具体;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必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时。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些要求之下,  相似文献   

7.
<正>学习情境是与知识内容相适应的,包括问题的社会生活事件。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由于新一轮教材改革,新教材培训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更要深入了解教材,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想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认知水平,从而引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学习科学。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多样的手段,想法设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朱景峰 《科学课》2008,(11):49-49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想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认知水平,从而引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学习科学。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多样的手段,想法设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充分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1捕捉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很重要,上课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及认识水平,抓住学生的思维热点与认知相联  相似文献   

11.
林文乐 《快乐阅读》2011,(6):105-107
问题情境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焦点,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要面对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结合教学主题,创设生动有趣的又富有实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富有激情地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刨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黄江虹 《考试周刊》2009,(49):74-74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在情境的创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思维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才能真正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黄金搭档”。由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时,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注意。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变教材中静态陈列的知识为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动态排列的知识,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以生活中幼儿园阿姨分苹果为例,在“我说你拍”的游戏中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师:把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多少个?(让学生用掌声表示每份苹果的个数,…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变教材中静态陈列的知识为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动态排列的知识,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林嫦 《广西教育》2006,(7A):86-86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很重视设置能引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除了教材呈现的情境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培养有关的技能。  相似文献   

17.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何谓教学情境创设?它是指将学生置身于某一情境中,使之对教材有切身的体会,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体验或感悟要学的知识.在整个有效创设教学优化的情境过程中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富有“联系”的教学设计 所谓联系,是指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相联系的。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准确地掌握教学起点,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方面整体出发,更多的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以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面是我在分数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广度。为了克服思维的表面性与不求甚解的毛病,我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地暴露,使思维深刻。  如题:“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分析题意时,先这样想:“用去35”,这“35”是哪个数量的35,这个数量就看作单位“1”;要求还剩多少吨,先求出用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