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清代是中国古代灾荒最频最烈、荒政最发达的时期。此时,虽是我国灾荒的频发期,清前期与后期灾荒频度无大的差别,但灾荒的危害程度明显加深。清政府的备灾救灾思想、救灾政策、制度运行、吏治情况等政府行为是这些灾荒现象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灾荒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以及荒政、灾因等方面,综述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成果和史学动态,并提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郑观应的荒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灾害频仍,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对晚清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揭露晚清灾荒产生的社会根源、抗灾能力降低的现实状况,阐发了卓有远见的防灾抗灾的主张,郑观应的荒政思想对今天防治灾荒与发展农业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与贫困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孙中山认为,反帝反封、建立贤良政府是救治灾荒的根本出路,并提出政府主导、振兴实业、发展交通、革新技术等具体措施。孙中山社会救助的思想及实践,体现了他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灾荒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以及荒政、灾因等方面,综述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成果和史学动态,并提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贾谊《旱云赋》与繁钦《暑赋》同以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旱灾为题材,通过对灾荒记忆的重组加工后形成灾荒赋。对比两篇作品发现贾谊《旱云赋》是灾荒赋的典范,而《暑赋》的创作深受其影响,两篇赋对灾荒形成的共同归因反映了汉代盛行的阴阳灾异思想。贾谊寓批评时弊与身世之感于灾荒赋之中,更是灾荒赋中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8.
清末水旱灾害频仍,有识之士在批判传统的发放赈银赈粮以救灾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植树防灾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广植树木,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植树防灾思想是近代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晚清灾害频仍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 ,对晚清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他揭露晚清灾荒产生的社会根源、抗灾能力降低的现实状况 ,阐发了卓有远见的防灾抗灾的主张。郑观应的荒政思想对今天防治灾荒与发展农业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皖北灾荒较前更为严重,几乎年年有灾,十年九荒。对灾荒影响最大的是洪涝灾害。依次是旱、蝗、瘟疫等灾荒。面对灾荒,国民政府和安徽地方政府也曾采取相应的措施救灾,但由于种种原因,赈灾的成效微乎其微,以至于给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沉重的影响。该文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皖北区域的灾荒及赈灾措施和成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