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合十二刀     
李俊德 《精武》2006,(1):36-37
此刀法是六合门中技击性较强的刀法,它分上四刀、中四刀、下四刀合计十二刀。它既可单动作练习, 又可连贯练习。它以攻待守、以守待攻,视彼应变,随意而变,出奇制胜,因而具有一定的实战性。此刀法在本门中属于高层次看家刀法,加之授徒严格秘不轻传,因而会此刀法者甚少,如再不整理就有失传的可能,现将此刀法进行整理以传世人。此刀法得于家父李志云,家父得于祖父李树亭, 祖父之师王殿臣,王殿臣之师李冠铭也。李冠铭沧州六合门祖师也。  相似文献   

2.
肖春明 《中华武术》2004,(11):36-37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足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长五尺(刀身长3.8尺,刀柄长1.2尺,全长5尺,故又称五尺刀),兼有刀、枪两种兵器之特点,既可长兵短用,也可短兵长用;既能发挥远距离的单手撩剌,又能体现近距离的双手劈砍。其刀法朴实,势法精粹,剽悍雄健,步法疾速,灵活多变。用于技击,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他短兵。诒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夺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相似文献   

3.
双手用一刀是一种独特、实用的武术技法,中华先民早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惜的是元以后,这种技术频临失传。有明一代,受倭刀的影响,俞大猷、戚继光、刘云峰、程宗猷、吴殳及后起的武术家开始积极学习、借鉴倭刀技法,并开始探索将之融入中国武术之中,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正是在这种积极努力下,中国武术双手刀法沿中国大运河自南而北传播,出现了"独流苗刀"、"沧州苗刀"、"万胜苗刀"等练习样式,涌现出任向荣、刘玉春、马凤图、佟忠义、郭长生、任鹤年等一大批苗刀大家。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苗刀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一则《苗刀考证》上记载:"苗刀……两手持之,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迨明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镇华夏……。"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一则《苗刀考证》上记载:"苗刀……两手持之,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迨明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镇华夏……。"  相似文献   

6.
双刀是武术双器械的一种。它的基本特点是:练习者双手均有掌握和运用器械的能力;要求各朴刀法、刀花和步法紧密配合,故有“单刀看配手、双刀看步走”的说法。此外,双刀套路除了具有劈、砍、撩、挂、扎、刺等基本刀法外,突出的特点是刀花较多。各种刀花以及刀花的转换变化,构成了双刀套路的主要内容。在练习中,两把刀缠绕在身体两侧,上下翻飞,左右交错,银光闪闪,再加上各种敏捷灵活的步法配合,不但表现了刀术雄健有力、  相似文献   

7.
浅谈太极刀     
太极刀,并不是指一把武术刀,它是一种刀法,是由河北省广平府杨禄禅得自陈长兴所传的武术体系中的短兵器技法。该种刀法,理与太极拳共通,称太极刀法。太极刀的型制是源自西汉时期已广泛使用之环首刀,所谓环首刀,其特征不仅是刀首有环,更重要的是刀之型制。刀身狭长,较一般佩刀超长逾尺,  相似文献   

8.
速度滑冰所用的冰刀要经常研磨,但有时因磨刀方法不当,往往造成冰刀刃形状的异常改变,而不利于活动.现在,在一些学校中所采用的"8字形磨刀法"就是一种应该纠正的磨刀方法.所谓"8字形磨刀法"就是在磨冰刀刃时,磨石在冰刀刃上按"8字形"路线旋转、移动来研磨冰刀的一种方法.其所以不宜采用,理由如下:从实用角度看,正确的速滑冰刀刃外形应是:整个刀刃只有一个弧度,而且弧度应在前、后刀托的中间部分刀刃上,这种弧度有利于滑冰者灵活地控制身体重心,提高蹬冰效果;而在"8字磨刀法"  相似文献   

9.
肖春明 《精武》2006,(3):52-53
它是我国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创制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苗刀刀身修长,约五尺(刀身长3.8尺,刀柄长1.2 尺,故又称五尺刀),兼有刀、枪两种兵器之特点,既可长兵短用,也可短兵长用;既能发挥远距离的单手擦刺,又能体现短距离的双手劈砍。其刀法朴实,势法精练,剽悍雄健, 灵活多变,用于克敌制胜,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  相似文献   

10.
燕华  郑广昊 《精武》2004,(6):36-37
刀,系燕青门主要长兵器。燕青隐居清平山后,创编了这套刀法,故名“清平大刀”。此路刀法,在燕氏家族中流传几百年,通过祖辈的不断完善,集众家刀法、棍法、枪法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路刀法主要技法有劈、扫、扎、压、按、挑、挂、推、砍、云、背、拨、架、撩等。其运动特点为灵活轻快,舒展大方,动如闪电,快如疾风。练习时,要求刚柔并重,窜蹦跳跃,形神兼备,吞吐自然,刀身合一。  相似文献   

11.
李雅轩练的杨式太极刀共40个动作,包括劈、刺、撩、扫、截、挑、磕、挂、斫、剁、崩、点、抹13种刀法。在技法上,又有跳步冲刀、跳步勒刀、跳步旋风的特点。演练起来,既有太极拳轻灵沉稳的风韵,又有雄壮威武之气势,还有龙腾虎跃之敏捷,其架子舒展大方。  相似文献   

12.
吴少华 《武当》2004,(11):9-11
此套功法由郭树璞先生所传:以八卦之中的扣摆步法为其宗旨,以走圈为本法,同时贯穿了传统的缠头裹脑之刀法,并将其各种腿法、刀法融为一体。其特点是:身法紧凑,动作简捷,迅猛奔放、刚柔相济、古朴大方。套路主要以劈、扎、斩、撩、崩、挑、砍、抹等技法为主,演练时要求刚柔相济、神传意发、身活步灵.技击上要求势虚  相似文献   

13.
刀术是明代有较大发展的武术技能之一。自宋以来,朴刀、长刀、双刀等刀法在民间习武活动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宋元话本,杂剧对此多有描写。但是有关诸家刀法的描述则少见,这一现象到明代开始发展变化。从明代典籍的记载可以窥见当时丰富的诸家刀法。《江南经略》卷8《兵器总论》记载:当时“使刀之家十五,日偃月刀(三十六刀法);曰双刀;曰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一则《苗刀考证》上记载:苗刀……两手持之,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迨明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镇华夏……。  相似文献   

15.
荐宝有约     
《收藏界》2007,(11)
推荐理由精美的羊钮长形印料,随形钮雕,刀法浑圆,工艺精湛。其神活灵活现,其意吉祥吉利,其石莹润油腻,纯净无暇,色泽典雅,殊为难得之上乘印章印料。或收藏或刻印馈赠,品位高雅,体面大方。(亦云)  相似文献   

16.
江鸿 《精武》2004,(4):40-40
沧州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手、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国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  相似文献   

17.
《收藏界》2013,(5):5
首次大型佛像原作者再塑收藏版"普陀山南海观音金造像"由当代国宝级造像大师刘大为先生依据其1996年创作的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为原型,等比例缩放,并再次进行艺术创作,使"普陀山南海观音金造像"收藏版更适于个人收藏、供奉。观音造像刀法浑厚圆熟,在面部表情、服饰、璎珞、发丝上都经过细致入微的雕塑技法处理;佛像通体施金,手工满錾。  相似文献   

18.
鹰捉鹰是自然界中的猛禽,心意拳中鹰捉即取其捉物之势,鹰之捉拿把敌抓于近处打一合劲,心意拳为短打拳,所以捉拿实战价值很大。鹰捉的双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有撕物之劲,恨天无把之意。落时,头、肩、肘、手扑击,威猛凌厉,加以雷声相辅,其气势如天塌落一般,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9.
王勃生 《精武》2010,(6):66-68
闫永发在《缅怀刘景云先生》(以下简称《缅》文)一文中,重点叙述了刘景云先生真传绝技“双手刀之连环十六刀法”,并引经据典,以证其刀名势法为明时原传。对此刀势法,世人未得一见,余不妄加评说。但以闫《缅》文述系刘玉春先辈受自桑园谢晋汾之刀法,应为现沧州通臂拳门内传习“苗刀”之术。  相似文献   

20.
心意六合刀     
朱伯伦 《武当》2012,(9):25-28
心意六合刀传统套路,由河南著名心意六合拳名家、漯河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漯河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一级武术裁判李洳波先生所传。笔者多次与李洳波先生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共同认为,这套传统刀术套路确属心意门内之刀术。无论步法身法和刀法均未脱离"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雷声六形(式)合一"以及"把把不离鹰捉,步步不离鸡腿"南派心意六合拳的性征和特点。正如李洳波先生所说:"朴实无华,简单易学。"笔者刍荛之见,该套刀虽然具备历来刀术的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