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2.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是卫国国君后裔。曾在卫国做过小官,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史记》说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看来,商鞅从事的师说还是比较驳杂的,但是,他反复宣传的是他的法治主张,秦孝公听商鞅的一番鼓吹之后,说:“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发言便坚定地相信法家思想,这说明商鞅的宣传思想具有针  相似文献   

4.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秦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历来史家所重视.然而商鞅变法对秦国礼制发展的影响,史学界一直恪守商鞅变法摒弃秦礼的观点.本文试从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来论证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秦朝礼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佳 《考试周刊》2009,(12):236-237
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而商鞅在这次变法中的个人作用保证了变法的成功。本文试对商鞅在变法中的个人作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变法,根据地上文献和地下考古发掘资料的"二重证据"法研究,商鞅变法创建了一个以高压的社会氛围、鲜明的社会等级和快捷的上升渠道为特征的秦国社会。此次变法对秦国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军功爵制",提高了秦人的战斗力,但是商鞅并没有刻意打击旧贵族;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易俗”,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成为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司马迁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史记》中为他立了专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史记》引文不再注明书名)在商鞅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同  相似文献   

10.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创新,企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商家需要有新意的营销手段,广告需要新鲜的想法。如果我们墨守成规,那么社会就无法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创新是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冒险进谏。商鞅在秦国宣扬改革,遭到了众多大臣的激烈反对,但因秦孝公的信任,依然进行了变法。秦国由此面貌焕然一新,国力与日俱增,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去年秋有人写论文称述商鞅变法促进奴隶使用制发展,今年夏更有人写论文称述商鞅新法为奴隶占有制的法律。这些说法都从商鞅变法使秦国公有制开始转变为私有制的角度考察而提出商鞅新法和封建制无关的结论。但是,我们探讨史实却不能不认定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可从它对秦汉帝国封建土地制成长的影响中看出,并没有具体史实表明商君变法对奴隶制超过重大作用。商鞅变法纵使不是扭转正在发展的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趋势,至少它是通过这种趋势来助长封建制的成长的。依据史料记载,我们只能肯定秦国在变法前,它的公有制早已转变为私有制并发展了奴隶使用制,而在变法后却又导致封建制的成长。下文先从西周春秋时的秦国社会的发展作为讨论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一)革故鼎新传统思想中的“变革”观念,古代社会的进化史观和变法理论,指导了我国古代众多改革家的实践。他们或要促进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或要消除社会制度中种种弊端。小学五千年文明史中反映我国古代改革的课文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两课。 1.商鞅变法商鞅是我国古代最彻底的改革家,他不仅从思想理论上以无可反驳的历史事实压倒了甘龙、杜挚等守旧派鸹噪,而且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大刀阔斧,又无反顾的气慨在秦国坚持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经济上“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每户  相似文献   

14.
商鞅燔书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早年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来入秦。秦孝公在位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秦国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泰国富强起来,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商鞅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焚书主张的人。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孝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于在实际行动上没有认真执行商鞅的主张,所以对中国文化典籍没有造成重大破坏。 李斯焚书 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是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被秦始皇采纳了。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焚书,使中国古代的无数文化典籍被烧毁,严重地摧残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商鞅在变法前后的官爵,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是这样表述的:“卫鞅的意见引起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对于“左庶长”一职.正文下方小字注释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级,地位不高,但拥有很大的实权”;对于“大良造”一职.则注释为“秦国官职名.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级,位高权重”。  相似文献   

16.
《更法》篇写的是杰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坚持革新变法的事情。事情发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中期秦国。当时秦孝公想要改变管理国家的办法,颁布垦荒法令,这本来是发展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措施。但他怕天下的人议论他,所以犹豫不决,便同他手下的商鞅、甘龙、杜挚三人商量。甘龙、杜挚是儒家代表,极力反对变法,于是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中,商鞅总结历史经验,列举大量历史事实,痛斥了甘、杜  相似文献   

17.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而实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改革,而进行的变法。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却遭到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相似文献   

18.
谭曲波 《教师》2010,(16):124-124
变法前的秦国历经了连年的战乱,贫穷破败,民不聊生,而其他列国却虎视眈眈,意图吞并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这时商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并最终变法成功,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变法前的秦国历经了连年的战乱,贫穷破败,民不聊生,而其他列国却虎视眈眈,意图吞并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这时商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并最终变法成功,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设计理念 1.课程定位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重大改革,不仅使秦国走上了国富兵强之路,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从秦国开始确立的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由此延伸、扩展,实现了中国古代划时代的大变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经济政治状况及变法措施,分析商鞅变法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