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冯凯歌 《考试周刊》2010,(21):54-54
初中文言文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积淀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了古代先哲的道德思想。学好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江泽民语)。因此,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文言文教学,重视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2):17-22
抗战时期,文艺理论问题已成为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并关系着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文艺理论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之争并介入文艺论争。在这一过程中,胡风通过积极参与论争显示出他在左翼文艺界的特殊地位和异质性,促使文艺论争跨入了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论争,因而胡风的"跨界"逸出了文学理论问题探讨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把"金"的政权放到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可以通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史实,去探究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小中国"到"大中国"转变的推动作用。金朝官制改革适应了汉地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职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极大地恢复了生产力。金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把尊孔崇儒作为基本国策,并且有效地把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底端,实现了汉族与女真族之间文化认同。金世宗继续了前代的改革,励精图治,开创了金代治世的局面。学习这块内容,需在关注中国文明纵向发展时序的"经"的同时也关注横向差异性发展空间上的"纬"。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过政权。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它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不仅是政权之间的关系,更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尽管有不同类型,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富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安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其中“足民可治……富安天下”是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政治家贾谊治世方案中一项重要思想主张,其主旨在于要求西汉最高统治者采取驱民归农,积蓄粮食,崇尚节用和轻赋少事等措施,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通过经济上的“富民”来达到政治上的“安民”,进而实现西汉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这一根本目的。“富安天下”这一思想主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赫以“气韵生动”为首的绘画“六法”,全面地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美学的角度,着重剖析了“气韵生动”内在的美学思想,总结了其中“气”、“韵”和“生动”各自不同层次的哲学美学品质,突出了“气韵生动”美学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理想。"儒"家在这方面的思考尤为深邃及突出,其"乐和"思想不仅表现为对音乐声律形式的审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将伦理、政治、道德与音乐联系起来,被用以维持统治者的长久统治,以最终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综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乐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甚至在当下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分别从"仁和"、"德和"、"礼乐相和"三个层面入手对儒家"乐和"音乐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具体表现进行探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郑氏集团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在台湾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方志中记载了数量繁多、类型丰富的有关郑氏政权的超自然的“灾祥”,往往象征着政权更迭等重要史事.早期记载较为简略的“灾祥”,经过比附、因果关系的构拟以及串联等手法,会层累地造成情节更加复杂的“灾祥”.清代方志中有关郑氏集团的“灾祥”反映了相信“灾祥”、官方意识与民间意识混合的历史观念,也保存了不少台湾地区气象、灾荒的材料和郑氏集团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中和之美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的审美观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关学理念,更是哲学思维,并且这种传统的“中和”思想对人生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畲族官学之开办有其特殊性,是封建政权出于教化畲民,维护统一政权之目的设立的,畲民长期处于被动受教育地位。在畲汉交界地区的畲族官学,推动了汉文化在畲区的传播,培养出一批畲族知识分子,促进畲族社会文化的进步。但其对处于深谷之中的畲民影响有限,畲族官学仍是非常落后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作为古代伟大的哲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闪烁着中国古代先人的高度智慧,并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庄子》一书内容丰富,体例庞杂,今人对此考证甚多。一般认为《庄子》33篇中,有些是庄子本人的思想,有些则是其后学续作,其观点也有相异之处,然从总体上看,这些差别是细微的,大同小异。故本文不准备加以细分,仍将《庄子》一书视为庄子思想的整体看待,以探讨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乔春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Z2):62-64
唃厮啰哕政权在北宋时期兴盛一时,尤其是其首都青唐城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要道和军事重镇,因此,研究唃厮啰政权在河湟兴起的原因,对于了解河湟地区在古代西北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重要手段,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段。观念(亦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主要指儒家经学)以及规范(主要指封建礼教和封建纲常)是其最重要的内容要素,它们在相互作用和联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根据不同要素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层次地位和主次关系,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为观念主导型、知识主导型以及规范主导型等三种不同的结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历史过程,政权更迭、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转变是最重要的动因之源。建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坚持时代性、科学性、整体性的发展思路,更要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甘州回鹘政权一直非常注意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往,佛教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史籍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交往关系的史料及敦煌石窟中相关题记资料的梳理,论述了佛教僧侣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外交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出佛教在沟通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17.
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家解释政权合法性和政权更替合理性的重要理论。范晔的正统观念非常强烈,左右着他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如他对东汉前后其它诸多政权贬斥,对东汉衰亡的反思,但着力点在于确立东汉的合法地位。无论体系结构,还是语言,《后汉书》都突出了东汉纲举天下、总揽一代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社会的发展。孟庙是纪念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传承者-孟子的重要场所,其建造过程自然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孟子及儒学地位变迁为主线,以孟庙建设过程与现状布局为切入点,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庙所反映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校统战工作在整个统一战线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需要构筑统战工作机制保障平台、统战工作思想建设和教育培训平台、党外人士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调研平台、党外人士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平台和参政议政平台,来加强高校统战工作,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