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的主要问题。然而在教育思想上许多家庭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些旧的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并且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成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必然存在的问题。一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现实原因让独生子女早期的体育教育几乎为零,而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问题却非常让人担忧,如:肥胖、近视、自私、不易与人交往、不善于动手、动脑等。大部分孩子活在父母及至祖辈们的呵护下,失去孩子应有的空间,因此,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都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独生子女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不仅是其身体心理成长的需求,还对规范独生子女的行为以及培养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并以身作则带领独生子女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在生活中培养独生子女的体育特长及爱好,并和独生子女一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更应转变教育思想,不仅教学生锻炼身体更应教他们怎样科学、有趣地参加体育锻炼,乃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体育应该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加强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意识,完成终身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本文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途径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对高校体育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能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形式,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住和层次,对高校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对竞技体育价值的认识,使竞技体育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等素质,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鑫  李斌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S):156-156,25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对高校体育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能有效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形式,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住和层次,对高校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对竞技体育价值的认识,使竞技体育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等素质,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小学体育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而进行的体育锻炼教育。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提高我国人口综合素质奠定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会造成运动损伤等问题的发生。因此,对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面对21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健康是人追求的目标和权力,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体育教学让体育锻炼与健康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体育教学让身心健康成为体育锻炼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学生更加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和维护健康的需求,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郑道凡 《科教文汇》2012,(12):154-155
中职阶段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的良好时期。中职体育教育要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观,这是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适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具体从加强教育、培养兴趣、完善设施提供到举办竞赛调动积极性等方面论述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观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赵金武 《科教文汇》2013,(36):102-102,104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如何相互促进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根据本溪市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相互促进的解决策略,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作为主线、以“2+1项目”为载体、以阳光体育项目内容作为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的提高点、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为亮点。最后本文提出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吴玉勤 《科教文汇》2013,(36):108-108,110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怎样恰当运用情感教育更好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如何在树立老师个人权威的同时,又能兼顾好对学生们的尊重、关注、帮助和鼓励,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和健康人格,教师在探讨处理此类问题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使师生间情感得以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程树兰 《科教文汇》2013,(7):142-143
体校班主任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具体表现在思想、管理和时间等方面。实证研究表明,“体教结合”模式下的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定位,尽职尽责,融入新环境;虚心学习,求真务实;探寻规律,迎头追赶;以“体育”为载体,转变管理观念;坚持爱心教育,发挥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思想使得线上教学成为广大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该文通过整理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1)网络教学形式要多样化;(2)慕课建设要突出团队作用;(3)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网络直播教学应多采用问题式教学和案例教学;(5)要制定全面灵活的考核方式。作者最终得出结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任淑慧 《科教文汇》2014,(6):123-123,138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体育和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形成“以体促美以美育体”的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学校所追求的。本文提出“以体促美以美育体”的论点。试图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拓宽体育、美育通道;体育与美育相互促进;创建工作新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和探索学校教育中以体育、美育活动为载体,体育、美育等和谐共进的方法,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和感染中,师生在有声有色的互动,内化为道德素质,从而形成体魄强健心灵美好的优良的教育产品。  相似文献   

17.
熊艳芳 《科教文汇》2012,(33):163-163,173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研究以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反思,为进一步提高未来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教师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勇 《科教文汇》2013,(15):99-99,101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许多大学生由于个人健康意识不强、生活习惯不科学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做好身体准备,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体育教育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效菊 《科教文汇》2011,(15):96-96,119
体育运动学校的数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以排列组合为例,通过对学习排列组合的意义、需要掌握的基本要点、重点学习的问题、基本的解题方法以及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的论述,来探索适合体育运动学校数学教学的一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查辅法 《科教文汇》2013,(6):106-107
在我国,幼儿师范学校一直是培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主要基地。作为幼师学校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师体育教学应该受到重视。为此,教师应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价值的认识、选择符合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体育内容与项目、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与方法、建立和维持融洽的师生关系等途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