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成军 《世界文化》2011,(11):34-36
普希金曾满怀钦慕地说:“12世纪,在炎炎当午的法兰西的天空下,回响着普罗旺斯方言的韵律,听来极其悦耳。这是行吟诗人在引吭高歌,为他们的诗歌想出各式各样的变体,用难度极高的形式环绕着诗歌的韵律……”这里普希金描绘的就是普罗旺斯抒情诗。  相似文献   

2.
平保兴 《寻根》2014,(1):26-31
对我国读者来说,“普希金”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我国对普希金的接受肇始于他的小说的汉译。1903年,戢翼翠译的《俄国情史》是我国正式接受普希金小说的开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他的《别尔金小说集》中的大多数小说译成中文。长期以来,普希金的小说广为人知,而他的中文译名却鲜为人晓,也一直未有专论。  相似文献   

3.
普希金之死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俄国诗人丘特切夫在诗歌中赞颂他“: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人们常常谈论起普希金传奇的爱情和他那令人惋惜的死亡。普希金是个风流才子,1836年,37岁的普希金似乎预感到生命之路将要走到尽头,于是要为自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绘画,以题材分花鸟、山水、人物,以技法分工笔、写意,而人物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工笔人物画至晚清近渐成冷门,沦为绝艺。 人物画自古就被画家视为畏途。我国“佛画始祖”、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物最难”。确实,无论古今中外,画界都以画人物为  相似文献   

5.
曾思艺 《世界文化》2009,(11):13-15
普希金(1799~1837)的一位女友曾这样评价他:“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是他最喜欢的:诗与满足自己的强烈的爱欹。在这两方面,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对普希金的最中肯评价。在诗歌方面,普希金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数十首叙事诗,还有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诗歌乃至民族文学的基础,成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果戈里去拜访普希金。普希金向果戈里讲了一个骗子购买灵魂的故事,并且敦促他写成小说。1835年10月,果戈里写信给普希金:“我已开始动手写《死魂灵》,故事扯得很长,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也许很使人发笑……在这部小说里,我想至少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俄罗斯。”  相似文献   

7.
购置了电脑,写作不用在稿纸上一笔一画的划拉了。由于我用的是全拼输入法,每个字使用时反映在脑海里和指间上的立即就是他的声母韵母。害怕电脑使用久了,忘记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出现拿起笔来不会写字的尴尬,便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小楷毛笔字。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我”这个常用字很是难以写好。当我将这体会跟一个朋友说了,他冒出一句:“‘我’字难写,只要‘我’字写好了,就什么都好了”。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年画家崔培鲁先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引人瞩目.1985年他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又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行画展.美国维吉尼亚国家博物馆收藏其代表作《墨葡萄》.1989年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大幅国画《葡萄图》与《牡丹图》.崔培鲁生长在盛产葡萄的鲁南山乡,以画葡萄见长,素有“崔葡萄”之雅称.中国画史上,宋末元初的僧侣画家温日观即以画葡萄而得名,被誉为“温葡萄”.据传温僧作画,先是一气横扫一粗枝,上添细枝和藤蔓,再用柔笔泼浓淡不同的墨叶,画果  相似文献   

9.
屠格涅夫笔下的普希金外貌是 :“黧黑而不大的脸 ,非洲人的嘴唇和露出的洁白牙齿 ,短短的连鬓胡子 ,几乎没有眉毛的高高的额头下一双黑黑的、尖酸刻薄的眼睛 ,以及一头鬈曲的头发……”对普希金的母亲纳捷日达·奥西波芙娜又是这样描述的 :“这个姑娘有一种独特的美 :略长的双眼 ,鹞鹰般的侧面 ,微黑的肤色。人称她是‘美丽的混血儿’。……她从不隐讳她的祖父是阿比西尼亚人(埃塞俄比亚人)。她优雅的外貌中确实隐含着一种阿比西尼亚人的痕迹。”由此可以知道 ,普希金具有一部分非洲黑人的血统。普希金的外曾祖父伊勃拉基姆(1697?~…  相似文献   

10.
铅笔趣谈     
木头为杆,石墨为芯,用来写字或画画的东西就叫作铅笔。每一个人几乎每天都要用铅笔。孩子门的多数作业是用铅笔写的,母亲们用铅笔写下她们购买食品的清单。作父亲的在办公室工作也用得着铅笔。甚至美国总统也要用铅笔。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有一部分就是用铅笔写的。制铅笔的材料尽管人们通常都称它为“铅”笔,但铅笔里边一点儿铅都没有,并不是真正的铅笔。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用铅作记号或画线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铅笔这个词沿用至今。英语“pencil”这个名称来自拉丁词“penicillum”,意思是“小尾巴”,因为最早的铅笔都是纤细的毛刷或鬃刷。  相似文献   

11.
孩子吹掉云     
孩子吹掉云“我想,我长大后会摸到凉台。”马丁说。“那时我会摸到大树的耳朵!”玛利说。万桑听着他们说话,什么也不说,因为他顶小。女教师拍了拍手,回教室的时间到了。老师为他们准备了图样和纸笔。马丁说:‘我画的会像桌子那么大!”“我!———”小玛利说,“—...  相似文献   

12.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满怀深情地写道:“12世纪,在炎炎当午的法兰西的天空下,回响着普罗旺斯方言的韵律,听来极其悦耳。这是行吟诗人在引吭高歌,为他们的诗歌想出各式各样的变体,用难度极高的形式环绕着诗歌的韵律……”  相似文献   

13.
“早上8点钟,高高兴兴地起了床,喝完茶后,一个劲儿地写,一直写到快11点。11点时吃午饭。接着在房间里来回走着,显得很高兴,还哼着歌儿……”这是俄国诗人茹可夫斯基于1837年1月27日写下的普希金在这天上午的情况。时间飞快地消逝,离那场不幸的决斗的时间已所剩无儿。在这样的时刻,该安排一下后事,作些必要的嘱咐了,可是视声誉如生命的普希金没有这样做。在去黑溪之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在一张浅蓝色的信笺上给女作家亚历山德拉·奥西波芙娜·伊希莫娃写了一封短信:  相似文献   

14.
约在一百五十年前,1837年2月,俄国大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名誉,决斗而死。普希金夫人形象的某些重要方面,有的为人所共知,有的则暧昧不清。因此,众说纷纭,各执一端。有人说她是“祸水”,有人又几乎把她捧到守护天使的地位。那么,娜塔丽娅·冈察罗娃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呢?  相似文献   

15.
普希金在小说《驿站长》中描述了一个名叫萨姆逊·威林的驿站长的苦难生活,从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小人物”的形象。这部小说通  相似文献   

16.
西方笔的变迁史顿官刚编译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笔”是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芦苇杆制成。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这种笔了。他们把芦苇杆的一端削尖,然后在芦苇杆里注入一种由颜料和水调成的稠状物。书写时,只要挤压芦苇杆,“墨水”就会流出来。相比...  相似文献   

17.
诗歌节 6月6日是俄罗斯的诗歌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而设的,因为1799年的6月6日是诗人普希金的诞生日。每年这天,俄罗斯各地都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不同年龄、不同籍别的人们纷纷用各种语言朗诵普希金的作品,人们在这一天说的每一句话都与诗人和他的作品有关,以表达对诗人的挚爱。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一封臭名昭著的匿名信曾给大诗人普希金带来厄运,给俄罗斯带来空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损失。但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人们尚未搞清它的作者是谁,以致某些通俗作品认为,诗人的死是“民族的悲剧……变成了庸俗的家庭争斗:丈夫、年轻漂亮的妻子及其家庭的破坏者——一位美男子,年轻的近卫重骑兵军官”。当然,导致这种错误的认识是有原因的。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收到了一封诽谤他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对他不贞的匿名信,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名誉与尊严,普希金毅然决定同丹特斯进行决斗,因为丹特斯早就在追求娜塔丽娅·冈察罗娃。但是  相似文献   

19.
平保兴 《寻根》2013,(4):31-35
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关于他们的诗歌最早的汉译,目前主要有二说: 1.孙依我是普希金诗歌最早的译者。"我所查到的最早的一首译成汉文的普希金抒情诗是孙依我译的《致诗人》,发表在《文学周报》1927年第4卷第18期。从1837年普希金逝世,  相似文献   

20.
在苏联,很难找到一个家庭没有普希金选集的。普希金作品的出版形式多种多样——从文选性的选集到全集,无所不有。在苏维埃政权年代里,仅普希金的全集就出版了三十多种。19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