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刘岩波何谓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古代文论家们对此多有论述。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冒寒山在《葚原说诗》中也强调“诗肠须曲。”而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则认为“隐也者,文外之...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藏情艺术,历来为我国诗家词人所推崇。宋朝人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南宋沈义庆说:“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实而无深长之味”。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直通通地流露出来,而是将它掩藏了,通过旁敲侧击,委曲婉转地村托出来,暗示出本义,讲究的是意在吉外,伏采潜发。初中语文的许多诗作,都巧妙地体现了作者的藏起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4.
一、含蓄性语言暗示艺术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语言艺术,都离不开含蓄性语言的暗示艺术。 (一)言近旨远法。常言说得好,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究者”,善言也。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了,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 (二)说古喻今法。在有些问题上,在某种场合照直说,不仅不能产生某种感染力量,同时也不能造成愉悦的心情氛围。采取比喻暗示,既能使学生乐意接受,心情愉悦,又能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宋代学者严羽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  相似文献   

5.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贺裳提出: “小词以含蓄为佳。”严羽也主张填词“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黄庭坚《清平乐·晚春》一词很好  相似文献   

6.
《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浅。"这句话虽然是形容诗歌的,但也说出了戏剧语言的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话到嘴边留三分",人们在交谈时往往不把内心深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而是言及此而意于彼。戏剧中也会有"话里有话、弦外有音"的奇妙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也恰恰是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在《诗品》中说:好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确,读好诗后,就象吃过橄榄之后,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其所以这样,这与诗的含蓄有关。而含蓄与浅露相对,浅露的诗,一览无余,读时,象喝白开水似的,清淡寡味。因此,姜白石说:“诗歌语贵含蓄。”吴乔说:“诗  相似文献   

9.
诗贵含蓄,因它弦外有音,耐人寻味,司空图称之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诗忌显露,因它一览无余,顿生倦意,皎然称之为“露则伤于斤斧”(《诗式》)。然而诗词往往亦有不乏精妙的“显露”笔法。或大胆吐露真情,或直率表白隐衷,清人贺裳说它是“诀绝语”(《皱水轩词筌》),而谭献却说它是“尽头语”,彼此旨要不二,我们姑且以后者命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美论中历来对诗歌语言有很高的要求,所谓“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王冀德《曲律》)便是其中的代表理论。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修辞美学》第6页)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一 古人说,“语贵含蓄。”(姜夔《白石诗说》)或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东坡语。转引自《白石诗说》)其实这“语”和“言”,就是指的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不仅诗歌如此,一切文学作品都很重视词语特别是模糊词语的锤炼,竭力让一个字包含更多的意思。王国维在《火间词话》中评论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他所极力赞赏的“闹”字和“弄”字,正是两个模糊字眼儿。它让读者尽可能发挥想象,去体味那春意究竟是怎么个“闹”法,去构思那春色的繁华美景,去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秀”就是讲的含蓄,“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表现含蓄的精语。用“含蓄”一词来概括诗的艺术特征的是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含蓄》它是中国古涛的艺术传统,是古诗的审美崇尚之一。从《诗经》以来,含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成为诗人的艺术追求,也一直是诗歌理论中不断被探索的议题之一,它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分别浅述如下:寄兴象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推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指的诗中描写的实象实景,并非诗人的真蕴所在,而不过是借来比喻、暗示诗人心目中所要表达的另一种“象”和“景”。概括地说,这  相似文献   

13.
清人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健;文忌庸,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转则紧;文忌浅,转则深;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转则醒。”  相似文献   

14.
清人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健:文忌庸,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转则紧:文忌浅,转则深;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转则醒。”“转”的方法很多,聪明的作者总是不断地转换视点,寻求折挠,巧取角度,以创最佳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无言之美》)而意既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文学讲究的是含蓄。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抒情诗是很讲究含蓄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诗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曾子固说:诗当“语尽而意不穷。”南宋词家姜白石也说:诗“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含蓄。含蓄能使作品显得蕴藉深厚,“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古人如此重视,是有道理的。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什么?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歌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外名人对于诗歌也各见仁智。艾略特在《诗歌的作用》中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诗评家吕进先生认为“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相似文献   

18.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两句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的。用它来概括曹操名作《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尤为恰当。意,对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它是诗歌的灵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那么,《观沧海》的“意”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沈永年 《语文天地》2012,(18):29-30
司马光认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而意在言外。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含蓄者,意不泄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学会剥茧抽丝,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一、拨开云雾见青天——含蓄艺术的具体表现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画家,而不是哲学家",要想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诗歌宜用多样意象,运用多种手法。哪些手法可以表现意在  相似文献   

20.
王义挺 《语文知识》2014,(10):30-31
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十分讲究形式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还十分推崇含蓄美。因为我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语忌直而贵曲、含蓄而有味的创作原则。明代谢榛曾言:诗歌创作,“妙在含糊,放见作手,譬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四溟诗话》)清代叶燮也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清人张谦宜也说:“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