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朱有仪 《收藏》2013,(13):148-152
随着近日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北京华辰、北京保利等拍卖行陆续亮相2013年春拍舞台,今年中国艺术品春拍已接近尾声。在经历了2012年的"寒潮"之后,多数圈内人士对今年的艺术市场仍抱着不甚乐观的态度,尽管今春拍场抢眼的亿元拍品已经不见,可新纪录的创造、中低价位拍品的活跃成交等现象传递出了不少乐观信息。苏富比进驻香港40周年打响2013春拍第一枪  相似文献   

2.
朱有仪 《收藏》2013,(7):148-152
随着近日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北京华辰、北京保利等拍卖行陆续亮相2013年春拍舞台,今年中国艺术品春拍已接近尾声。在经历了2012年的"寒潮"之后,多数圈内人士对今年的艺术市场仍抱着不甚乐观的态度,尽管今春拍场抢眼的亿元拍品已经不见,可新纪录的创造、中低价位拍品的活跃成交等现象传递出了不少乐观信息。苏富比进驻香港40周年打响2013春拍第一枪  相似文献   

3.
拍场简讯     
《收藏》2013,(11):154-156
结束春拍,香港苏富比再拍张大干2013年4月3~8日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拍出逾3100件拍品,总成交额逾21.8亿港元,超越拍卖前估价。本季拍卖迭报佳绩,如:张永珍博士雅藏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  相似文献   

4.
吴伟忠 《收藏界》2010,(7):34-38
对广大收藏投资者来说,2010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美丽,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捷报频传。今年率先开槌的中国香港苏富比春拍延续了2009年秋拍良好的上升势头,开市大吉,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11)
正4月6日,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季拍卖会结束,2637件拍品拍出31亿港元总成交额,这一成绩比上年度2015年4月春拍上升了17%,这一结果给此前已认定中国艺术品市场深度调整的各方释放出更为积极的信号。A在拍卖结束后,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表示:"今年春拍成绩斐然,全因苏富比团队的征件实力过人,从全球各地搜罗到质精量罕的顶尖精品,充分迎合亚洲客户的收藏品味。"黄林诗韵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本季香港苏富比春季收获的原因。回顾其本次组织的一系  相似文献   

6.
张少华 《收藏》2008,(10):24-27
在中国嘉德2008年4月的春季拍卖会上,先锋派画家刘小东的油画《温床NO.1》以5712万元的成交额.打破吴冠中《交河故城》在北京保利2007年春拍会上创造的4070万元的中国内地油画拍卖最高价格纪录。此后不足一个月,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刘小东的《战地写生》以6192万港元的成交额再次刷新纪录;此次春拍,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风向标的香港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3个专场的总成交额达43亿港元,创下全球苏富比历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最高成交总额纪录。诸多数据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正处在异乎寻常的高热行情。  相似文献   

7.
赵余 《收藏》2014,(9):156-160
随着香港地区于4月份开启了2014年的春拍大戏,香港苏富比、香港保利、香港嘉德三家公司共计拍卖成交49.03亿元.同比增长57.65%。同时产生4件亿元作品,为之后5月份开始的大陆地区春拍大大提振了市场信心。整体看来,大陆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但在2013年企稳回暖的基础上,2014年春拍继续保持稳定,行情表现更为扎实。市场呈现出诸多亮点和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6,(13)
正2016年春拍,北京匡时和北京华辰两家拍卖行不约而同地以法国"巴黎画派"的名义承办小型专场,一波法国潮流悄然涌入中国藏界的视野。A"在伦敦和纽约的苏富比拍卖场上,参与西方艺术品竞拍的中国藏家越来越多。"对于2013年苏富比的这个说法,相信只要稍微了解艺术品市场的人部不会觉得有何夸张之处。这一年的年底,苏富比公布了一组数据:"2004年左右,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自2017年以来,旅法艺术家赵无极作品连连破亿,已有4件过亿成交。2018年春拍,"赵无极热"在香港拍场持续,成交连创新高,相比此前一件重品"一枝独秀"的景象,本季香港拍场上的赵无极作品可谓百花齐放,在保利香港、佳士得香港、苏富比香港、嘉德香港、富艺斯香港"现当代艺术"板块中,赵无极作品均摘得板块的成交桂冠。总体而言,2018年春拍,共有57件赵无极的作品出现在香港拍场中,其成交额总计为7.26亿元,大陆仅有5件赵无极作品上拍,成交总额仅为2545.53万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1,(8):162-162
张大干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和中国山水泼彩标志人物,2011年5月31日,苏富比春拍张大干作品《嘉耦图》拍出1.9亿天价,国画与陶瓷第一次融合的代表作一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  相似文献   

11.
苏富比 《收藏》2008,(6):168-168
从2007年未开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股市低迷等的影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会否在今年“崩盘”的声音就不绝于耳。2008年3月17日,纽约中国当代艺术拍卖遭遇“寒流”更是加重了人们这一悲观情绪。但是随后香港苏富比率先敲响的本年度春拍,给2008年的艺术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总成交额17.74亿港元的成绩刷新了香港苏富比历次拍卖会的成交纪录,“买气”充足的拍实现场使多件拍品刷新世界拍卖纪录,也让内地同行吃了定心丸。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5,(7):162
随着艺术品市场2015年春拍的临近,香港苏富比拿出了一张拍卖日程表,虽然最终的拍卖内容还会有所调整,包括一些重要拍卖,很有可能会在最后时刻才能敲定,但大体的节奏已现端倪。截止到发稿,香港苏富比发布了几项重要拍卖内容,包括最为内地藏家关注的中国书画拍卖,此外还包括珍贵名表部分以及一项特别筹划的拍卖——私人藏家收藏的swatch(斯沃琪)手表专场。按计划,  相似文献   

13.
华基琪 《收藏》2014,(4):140-143
2014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春拍大幕即将拉开,回顾2013年的瓷器拍卖,最引人注目的拍品莫过于英困口Inliffe勋爵旧藏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此碗作为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个独立的专场“秋葵宫妆:成化青花宫碗”专场上拍,在短短3分钟内便以1.41亿港元成交,这是2013年中国瓷器最高拍卖成交价,同时刷新了中国瓷器全球第三高拍卖成交价纪录。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会上,一幅名为《花中君子》的油画作品以2812万港元成交,一举打破华人画家油画拍卖纪录。由此,《花中君子》的作者——常玉,这个在国内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渐渐走入更多藏家的视野。而  相似文献   

15.
吴伟忠 《收藏界》2013,(1):20-25
中国嘉德作为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风向标,对艺术品行情的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12年嘉德艺术品秋季拍卖会已于日前在北京落槌,但拍卖成绩并不理想。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油画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等各专场的总成交额仅为17.45亿元人民币,而先期开拍的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成交情况也不容乐观,成交数量和成交总额均显著下降。很显然,2012年秋拍行情在继2012年春拍回调后,已呈现进一步下滑之态势。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08,(6):137-137
综合消息:2008年4月11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举行了“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拍卖,推出的27件拍品中有16件古代赏石。据透露,这些拍品来自台湾古董商20年收集的珍藏,这次史无前例的拍卖引起国内外藏界和观赏石界的极大关注。据悉,上拍的27件赏石成交了26件,成交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17.
春拍遭遇"雪灾"2008年艺术品市场的春季拍卖会,如同春节前的天气一样,遭遇了近几年来少见的"雪灾"。世界两大拍卖巨头之一的佳士得伦敦有限公司,在2月6日举行的"战后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成交额仅7299.607万元,3月19日的拍卖成交额也只有19431.505万元。另一拍卖巨头苏富比2月27日在伦敦开拍的春季首场拍卖会成交额13725.453万元,就连3月17日在纽约开拍的拍卖会成交额也仅达到25394.203万元。国内,春拍市场也"寒流滚滚"。中国嘉德春拍首拍成交额17007.503万元;北京翰海1月12日的拍卖会成交额仅仅4822.149万元;而北京保利春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6,(5)
正刚刚进入2016年年初,香港苏富比就高调向市场放出消息,称将于2016年4月6日春拍期间推出"英国仅存著名瓷器私人珍藏之一"——"赏亡、菁华——琵金顿珍藏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预计专拍共约100件拍品,总估价逾2.25亿港元。A香港是中国重要古瓷拍卖重地,此番私人藏家瓷器高调释出,引发内地藏家关注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19.
张少华 《收藏》2008,(8):172-174
4月上旬和5月下旬先后举行的2008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春季拍卖会的成交额分别比2007年同期上涨40%和44%,较之2007年秋季拍卖会也有明显提高。受香港苏富比利好消息的积极影响,从4月下旬渐次开始的内地春拍也捷报频传,中国嘉德,北京翰海、诚轩、匣时、保利、中贸圣佳等大型拍卖公司中,中国嘉德推出多个精品专场,总成交额9.93亿元,这是内地拍卖行首度接近10亿元大关。  相似文献   

20.
韩涧明 《收藏》2010,(6):19-23
就在苏富比春拍疑云升起之际,吴树先生的新书《谁在拍卖中国》在京举行了首发式。这是继《谁在收藏中国》后,吴树再一次“揭秘”收藏市场,而矛头所向正是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代表的国际拍卖行。 在距首发式仅仅几天光景,记者再次见到吴树先生时,他淡淡地表示,首批上市4万册图书已销售一空。在记者看来,《谁在拍卖中国》走红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与《谁在收藏中国》相比,《谁在拍卖中国》显然要好看得多。类似看电影大片的阅读感受让记者想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