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0年,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以日本与东亚、东南亚“共存共荣”为目标.正式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囤”。  相似文献   

2.
伪“满洲国”是日本一手制造和操纵的傀儡政权,与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台湾一样,是日本的殖民地,但伪满名义上又是个“独立国”。怎样统治这样一个特殊类型的殖民地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具体地分析了日本外务省在粉饰傀儡政权,伪装其“独立性”,以及确立殖民体制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依靠侵略中国起家。政府培植资本家,资本家效忠政府,“生意跟随国旗”,台湾成为目资一统天下的“宝库”。离开了国家权力和财政政策就不可能理解台湾经济。对台湾的所谓“开发”,实质是殖民掠夺;所谓“资本主义化”,实质是日本化、殖民地化、人民贫困化。土地、币制、财政、金融、商业、关税等各项政策,无一不是其体现物。台湾经济实乃一典型殖民地性质的畸形物。以华人之地,华地之民,华民之财,反作侵华之资,使台湾成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养料”与“南北并进”的兵站基地,这才是对日本侵占台湾所作所为的的评。  相似文献   

4.
试论二十世纪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立主义外交对英国的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它保证了英国集中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建立起辽阔的帝国,并保证了19世纪大英帝国的百年和平.进入20世纪,英国继续奉行所谓“超脱”的对外政策,其“孤立”立场对欧洲及世界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随着英国国势衰落,英帝国解体,英国最终不得不放弃该政策.孤立主义的时代虽已结束,但其影响仍在.  相似文献   

5.
陆奥宗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在其外交大臣任内施展外交手段,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故这一时期的日本外交被称为“陆奥外交”。“陆奥外交”决不是非侵略性质的“和平外交”,而是预谋战争的“开战外交”。它执行的是一种“傍强”的外交路线,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做靠山,远交近攻。“二战”以后,日本对其侵略亚洲各国的罪行从未进行认真的反省,有一些人认为日本战败乃是背离“明治遗产”、即“陆奥外交”指导的结果,力图将日本外交又拉回到“陆奥外交”的“傍强”路线上来,值得世人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问题的处理上固守着传统思维,运用着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7.
1933年《塘沽协定》签署后,国民政府响应日本的“户田外交”,采取了“亲日”的外交政策,其原因在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政外交困境,更为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需要,以及想借此求得一个暂时的苟安局面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国民政府“亲日”外交所导致的是中国华北主权的逐步丧失与中日两国关系的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8.
纵观日本近代外交及其政策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它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所谓的“脱亚入欧”意识,一方面要从价值观念上摆脱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陈旧模式,在时间上由中世纪跃入近代,赶上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它要求日本跨入欧洲国家的国际体制,以欧洲国家同样的态度对待中国等亚洲国家,并以此与列强争雄。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循着这一思路对日本近代外交中的所谓“脱亚入欧”意识略陈管见。一 19世纪中叶,曾经坚持了200多年锁国式外交政策的日本也象当时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国一样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当时执政的幕府在列强入侵的威胁之下,不得已采取了开国政策。由于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华的铁证 整整3/4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者一刻也没有放弃鲸吞中国的野心。一幅日本出版的《大东亚共荣圈》地图清楚地表明,早在本世纪初,台湾已被日本划进了自己的版图,连蒙满也被其视为殖民地了。在明治维新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和参加过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是对华战争。 在1927年7月7日结束的罪恶的“东方会议”上,日本内阁通过了其侵华全盘计划的总体设计者——首相田中义一提出的所谓“大地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张晓鹏 《上海教育》2007,(9B):42-44
教育与日本的第一次“起飞”日本的第一次“起飞”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彻底摆脱了成为西方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厄运,并成为东方第一强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活动家 ,也是世界著名的外交活动家之一。早在 1912年 ,他留美学成归国伊始 ,就进入外交界 ,先后在历届北洋政府中担任驻墨西哥、美国、古巴和英国公使。他在任驻外使节期间 ,于 1919年和 192 1年被北洋政府委派为出席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 ,使他有幸参与了关于中国山东主权收回的国际交涉的全过程。所谓的“山东问题” ,是指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德、日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和蓄意吞并山东而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而导致的山东主权的丧失。“山东问题”的由来 :第一 ,1897年 11月德国…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俞辛焞用日文馔写的《九一八事变时期中日外交史研究》一书,于1986年9月由日本东方书店出版。这是继王金林著《日本古代史——以邪马台国为中心》一书在日本出版后,中国日本史学者解放以来在日本出版的第二部史学专著。该书的出版,在日本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受到普遍重视,标志着我国的日本史研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该书共42万字,除“序论”外,由10章构成。前3章主要阐述“九一八事变”前的所谓“战前外交”,第4章至第8章阐述“战时外交”,第9、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对外政策上推行了一条侵略、扩张的路线,尽管随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的不同,其外交手法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最终目标却始终未变,即企图建立一个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日本帝国。本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华所推行的“币原外交”和“田中外交”即是实现这一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分析了2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华外交变化的原因、特点,披露了其对华侵略政策之实质。  相似文献   

15.
《朝鲜策略》体现了黄遵宪驻日期间的外交思想水平。在《策略》中,黄氏总结了东亚与世界形势,论证了拒俄和开放自强是保存朝鲜的迫切而根本的措施。他指出,朝鲜在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并形成新的外交与国际法观念。他曾热切地劝朝鲜“结日本”。直到写作《日本国志》,黄氏才在历史的总结中表现出对日本“霸”心的真正重视。在此之前,“结日本”思想才是他发自内心的根本主张,这与他在办理琉球案中严厉遏制日本侵略野心的主张是一致的,都源于他轻视日本。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性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鲜问题处理上固守传统思维,运用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非外交主要始于战后,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日本在对非洲外交中的目标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进入80年代后,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志向,对非洲外交也由追求经济利益转向经济、政治并重,并在90年代对非外交全面政治化。试从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角度来阐述日本对非洲外交的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因及其局限与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属热带非洲殖民地当局实施“间接统治”。教育上则以菲尔普斯-斯托克委员会报告为先导,积极推行所谓的教育适应性政策,以英国殖民地教育咨询委员会1925年白皮书和1935年教育备忘录的出台为标志性事件。该项政策的实施对这一时期殖民地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背景及原因,指出苏联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除了其对中国正义事业支持的国际主义出发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阻止日本“北进”计划的实施,避免苏联在“二战”中陷入两面作战的局面。由于苏联“灵活外交”具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才会有苏联后来不顾外交信义,与日本签订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苏日中立条约》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20.
1910年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韩国爱国人士于1919年初在上海建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积极开展以外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抗日复国斗争。通过参与有关国际会议及发展同大国关系,力图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同情和支持。尽管有关外交努力成果有限,甚至遭到了失败,但其在韩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