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受女权主义思潮影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侦探马普尔小姐颠覆了传统的铁血英雄的男性侦探形象,她利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思维破解谜案,与男侦探的理性与科学破案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受自身成长背景所约束的阿加莎却没能大胆突破,将女性"男性化"或"英雄化",只能将机智的马普尔小姐束缚在垂暮之年的老太太身上。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女性形象丰富 ,主要分为家庭中的太太和家庭中的小姐两大类。家庭中的小姐又分为 :旧式小姐、从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仍落入旧苑的女性、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各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和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其女性形象几乎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不幸的困窘与危机 ,她们骨子里仍然是男性的依附。  相似文献   

3.
在<简·爱>中,有先后和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有着婚姻恋爱关系、且思想性格有着内在联系的三个女性形象:疯女人伯莎·梅森、英格拉姆小姐和简·爱.疯女人的非礼行动是男权社会里妇女被压抑及反抗情绪的象征;简·爱的形象中既有这种情绪,又摈弃了非礼性成分而表为理性的反抗;英格拉姆小姐反映了传统女性价值观,简·爱既是它的否定者,又表现出和它的联系.简·爱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特别关注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男女形象塑造。其笔下大量出现的"失势男人"和觉醒女人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深层思考。"失势男人"解构了男权中心文化主宰下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反面启蒙的作用,并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透过作者塑造的这两类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廖辉英为探索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在<简·爱>中,有先后和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有着婚姻恋爱关系、且思想性格有着内在联系的三个女性形象疯女人伯莎·梅森、英格拉姆小姐和简·爱.疯女人的非礼行动是男权社会里妇女被压抑及反抗情绪的象征;简·爱的形象中既有这种情绪,又摈弃了非礼性成分而表为理性的反抗;英格拉姆小姐反映了传统女性价值观,简·爱既是它的否定者,又表现出和它的联系.简·爱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三恋"开辟了对女性形象独特的抒写视角,深入探寻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新的塑造,作者从女性的独特经验出发,通过三部作品来阐发女性意识从"性——恋——爱"的升级过程,探寻女性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挣扎,体现她们独特的反抗与探索意识。  相似文献   

7.
关于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婴宁的性格转变,流行的评论认为,婴宁的性格转变是礼教的悲剧,妇女的悲剧,是一个被动的、被迫的和异常痛苦的转变过程,是个人与群体相冲突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而通过作者对儒释道三家经典的态度、婴宁的原意探究、借小说中人物之口的评价、对于文本的细读以及作者文末的总结这五个角度切入分析,笔者认为,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篇小说是从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写作的,而非是反传统文化的.婴宁不是一个被礼教迫害而失去纯真天性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撄而后成"的主动自我完善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废都》中的女性形象是"男权意识社会"的附庸玩物,还是作为作品中完成知识分子迷茫困境中突围的不可或缺的拼图,文坛历来广有争议。我们可以借助西蒙.德.波伏瓦的理论,从"废都"社会背景、女性自主意识迷失原因、作者关于女性形象的思考、女性形象抗争的结局四方面分析,对《废都》中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个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蒲松龄在《聊斋异志》一书中,涉及最多的便是男女情爱的描写。在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中,不少研究家与评论家都对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婚姻观进行研究。研究的关键时期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不少评论家对书中女性的爱情观赞赏有加,尤其是在女性大胆求爱,自由结合这方面。但是,到了对女性形象研究的第三阶段,即九十年代至今,不论是对蒲松龄本人的内心,还是书中的女性形象,都开始产生了不少的质疑之声。介于此,笔者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时结合作者心理,对《聊斋志异》中几篇流传度较广的文章进行重新剖析,旨在使读者对《聊斋》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角度的认识,不再只片面趋于"自由"、"进步"层面上理解书中女性,应该认识到当时时代下的女性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10.
眷村是台湾特殊的政治文化产物,妇女是眷村生活的核心,女性形象所蕴含的精神理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眷村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梳理辨析,初步爬梳出一条有关眷村女性形象的文学线索,籍由眷村女性从"坚韧与守望"、到"迷失与疾病"、再到"漫游与归来"这一精神理路,深入探讨眷村女性形象所蕴籍的审美意义及其创作主体的终极关怀,以期对眷村女性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学意义起到初步发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法国当代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代表性作品之一,它真实反映了20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生存境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女主人公投毒害夫的犯罪动机,可揭开女性在父权制文化的婚姻家庭中被压迫的绝望经验,以及她们对女性生存新空间的痛苦追寻。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文学巨匠、人民作家梁斌诞辰100周年,2014年4月12日在先生的故里蠡县举办了梁斌文学研讨会,各位作家和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梁斌先生磊落的为人、高尚的文品以及其作品的文化意蕴、艺术魅力及创作经验等重大成就进行了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切怀念这位在当代文学史中成就不朽经典的人民作家。  相似文献   

13.
刘芸 《职大学报》2014,(3):43-46
台湾女作家李昂的《有曲线的娃娃》与大陆女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从自闭与自恋、孤独意识与恋母情结、两性书写与身体叙事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女性的个体成长话题。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在女性成长问题上的一致性,可以从中管窥两岸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自觉探索。  相似文献   

14.
黑人女性不仅在经济上,而且还在政治上、文化上都处于权力的边缘地位,沦为失去自主性的非人存在。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创作实践中依托黑人女性的特殊经验,坚持"女性主义"的行动策略,将处于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置于文本的中心主体位置。其作品深刻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所遭受的多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性霸权社会中建构自我的艰难历程,彰显了黑人女性鲜明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对平等的两性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周兆群 《阅读》2011,(4):36-39
快要参加李老师生日派对了,Jack想去买新衣服……  相似文献   

16.
单良 《职大学报》2014,(5):65-67
张炜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借助了许多生态意象,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芦青河代表的大地意象,葡萄园代表的植物意象和狗代表的动物意象表现了张炜对大自然的全面思考。正是张炜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他才被称作是“大自然的歌者”。  相似文献   

17.
《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通过主人公寻父以重构自己历史而展开情节,作品中对于历史、宗教、文化的种种叙述都显露出解构的态度。拉尔斯痴狂的寻父之旅最终归于徒劳,随之建构的身份也崩溃瓦解,所有的追寻都归于飘渺,所有的确定都不确定。  相似文献   

18.
废名早期小说钟情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他喜欢把儿童设置为故事的主角,并且使用具有过去时间形态的生活经验做小说的题材。这一做法导致了他早期的小说写作多选择回顾性叙事视角讲述故事,这种选择既凸显出一个作家童年心灵体验作为重要资源被开发、被利用的状况,同时也表征了其对于作家文学审美追求并及诗化小说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剑兰  刘巍 《职大学报》2014,(2):20-24,53
《誓鸟》被看作是“80后”作家实现转型的一个信号,忧伤无疑是其中诠释的较为典型的主题。张悦然在这部作品中,书写了冷漠的世界里孤独灵魂的痛楚,爱恨纠葛,跌宕起伏,神秘悲戚。她延续了女性特有的独立意识,深入开拓了零度情感的叙事领域。  相似文献   

20.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是当代“反思”文学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旨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展现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无奢,体现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即力图在西方文明的澎湃浪潮中寻找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活动变人形》及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基本矛盾。将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小说置于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新的反思,以期确证一个声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激活传统文化菁华的基础上,借中西交流的好风,建构一个个人自由充分实现、社会需要充分满足的文化语境,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