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洋 《钓鱼》2006,(23):14-15
造成断线的的主要原因钓线偏细。碰上大鱼咬钩,钓线太细承受不了鱼的强大冲击而被拉断。钓手在出门垂钓时,一定要先了解所钓水域里的鱼情,向塘主或周围的居住户了解鱼种及鱼的大小,根据鱼情选用相应规格的钓线,要明确钓什么鱼,用什么线,这点非常重要。不要只求灵敏,忽略实效。例如;钓鲫、鳊,可用稍细一点的钓线,而钓鲤、草、青、鲢鳙鱼则要使用线径较大一点的钓线,确保上鱼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市场上的浮水线一般分半浮水和全浮水两种。浮水线是种经过特殊加工的钓线,里面加有气泡。一般登礁钓用半浮和全浮都行,但防波堤钓一定要用全浮线,因为防波堤有很多防波桩,用半浮线很容易挂桩。另外,钓鱼时如果挂底而用力拉过浮水线,则最好把前3~5米线剪去,以防再上大鱼时,断线跑鱼。  相似文献   

3.
一根线钓组     
一根线是指从竿尖到钩用一线组合,其组会如下:此法是笔者将传统钓法和台约相结合的结果,经几年使用令人满意,既减少了配件过多的麻烦,又极少跑鱼。不过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钓线不可大租或过细,线过租水下明显鱼有警觉,过细钓上大鱼可能会断线。所以笔者以...  相似文献   

4.
山东钓友来电话询问:怎样才能钓到大鱼?我回答:首先必须到有大鱼的地方去钓。钓友说:我钓鱼的地方就有大鱼,但总是切线,就是钓不上来。他还说使用的是小钩,用的是2号钓线(线径大约为0.235毫米)。我说:钓大鱼应换大钩和粗一些的钓线。钓友说:大钩粗线,反应不灵敏。他还说:报刊上经常有小钩细线钓上大鱼的报道。我怎么钓不上来?  相似文献   

5.
高国祥 《钓鱼》2011,(7):14-15
一般而言,手竿野钓,主要用于钓鲫鱼等小型鱼类,兼钓3千克以下的大鱼,超过此重量,断线就没商量了。如果钓线(含子线)粗大结实,不断,那或许断的就是钓竿了。比赛用竿一般不轻易断,因为它是有针对性的用竿,钓对象鱼用鲫竿,钓混养用鲤竿、  相似文献   

6.
4号线的最高强度是7.3千克,用它做抛竿的主线应该很保险了,可是浙江钓友陈剑峰投远时却把钓线掷断了。同样的情况在手竿上也时有发生,虽然鱼不是很大,按钓线的理论数据应该没有问题,但偏偏就成了问题。该如何认识钓线呢?且看一组数据——钓线名称线号线径规格(m m)最高强力(kg)延伸率(%)普通尼龙线4号0.337.3022 ̄30手竿竞技线4号0.328.2020 ̄26海竿专用线4.5号0.355.0220 ̄30不难看出,线号、规格相同的钓线在强力和延伸率两个指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是尼龙材料,竞技线的强力最大,延伸率最低。为了体现竞技的速度和强度,竞技线有线径细、…  相似文献   

7.
严彦 《钓鱼》2007,(11S):58-59
在谈到如何使用路亚钓获大鱼时,很多成功的钓手都会提出不同的注意要点。但最常论及的,就是路亚在收线过程中的状态。跳动、颤搐、下潜和急行是钓手们在传授如何采用钓竿和渔线轮增强路亚生动性的常见描述。从本质上来说,路亚的动作都是由钓线来完成的,而钓手则是通过钓竿和渔线轮的运作完成对钓线的操度,都无法达到使用低速挡时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再以钓线为例。线径较粗的钓线会在水中受到更多的阻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华歆 《钓鱼》2004,(10):42-42
野钓对钓线的基本要求就是一个有劲。即强度高,细线能钓大鱼,遛、提、控、挑、甩、飞,不管采用哪种技术,钓线都不会断。池钓用悬坠钓组,坠上坠下,子母线合理搭配,要求就高了。  相似文献   

9.
细说子线     
姜丙利 《垂钓》2012,(10):27-29
了解台钓的人都知道,台钓钓组有主线和子线之分。子线的线径一般只是主线的一半,这样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主线和浮标,以免挂底后拔河造成较大的损失,具有“丢卒保车”的意义。其次是子线较细,可以增加钓组的隐蔽性和灵敏度。最后,万一子线被拉断、钩子丢失,或根据不同的鱼情需要,更换子线也方便,并大大节约时间。子线不长但蕴含的学问很多,它的粗与细、长与短、软与硬的搭配和使用,处处体现出钓者的技术水平,也是深度探讨台钓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按理说,凡是钓鱼线(仅指单丝尼龙线),根据其线径的大小,各自都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在施钓中,上钩的只要不是过分超过钓线抗拉强度极限的大鱼,只要钓者恰当运用钓竿的弹力,巧施钓技,钓线是不会断的。然而,在垂钓实践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当鱼上钩之后,钓者正在扬竿提鱼上岸或遛鱼时,钓线突然断掉,鱼逃之天天,这是什么原因?有些钓者归咎于钓线质量低劣。这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仅是原因之一。所谓劣质线,实际就是指的渔网线。  相似文献   

11.
黄旺意 《钓鱼》2008,(2):24-25
钓组的配置,一般主要是指竿、线、钩、标等钓组原件,在垂钓之时根据不同的鱼情,水情以及所钓鱼种而进行的合理搭配。休闲野钓时,有许多钓友往往疏忽了这些钓组原件的合理配置。例如:在选置钓竿时,喜欢选购硬钓,超硬调及手感轻的碳素钓竿垂钓各种鱼情的水城:配置钓线时只注重钓大鱼时用粗线大钩,钓小鱼时用细线小钩,不考虑钓竿调性、长度及承载的最大拉力,  相似文献   

12.
孙建国 《钓鱼》2012,(15):63-63
2012年6月6日是个大顺的好日子。我与钓友尹志敏一同前往距禹州市城区40千米的白沙水库钓鱼。过去在此钓过很多次,深知此处的鱼情:大鲫鱼不多,偶尔有一两斤的鲤鱼,且经常挂底断线。针对这种水情和鱼情,我选用5.4米手竿,1.5号主线、  相似文献   

13.
灵钝视鱼情     
刘定龙 《钓鱼》2010,(15):20-21
鱼讯杂 可钓钝 老手怕没口,新手怕乱口。没有鱼讯时,相当一部分钓鱼人的本能反应是大量抛投诱饵,耐性再差点便再次打窝或换位走人,如此反复。经常有人钓的自然水域,鱼情的特点和精养鱼池、竞技鱼池都不一样。这样的地方鱼的密度很低但警觉程度颇高。善于钓大鱼的传统高手知道什么时候该撤窝什么时候该等待,常有大物拿下。习惯了竞技钓,或者不经常野钓的钓手,在这样的地方最可能犯的错误是按池塘竞技钓的习惯,相对高频率的抛竿,“边钓边诱”。这样钓的害处当然是明显的:要么是吓走了底层大鱼,要么是把鲢鳙或小杂鱼诱来。特别是在鲢鳙多而且不让钓的地方,这一天可能就因此而报废了。  相似文献   

14.
不少钓友可能遇到过断线跑鱼的情况——好不容易有大鱼上钩,于是便有了一场激动人心的人鱼拉力赛。突然,紧绷的钓线变得松弛起来,原来是钓线被拉断,眼看到手的大鱼逃之夭夭,因断线跑鱼的懊悔也就可想而知。断线跑鱼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钓线的拉力小于鱼产生的阻力当鱼中钩后,鱼会本能地逃  相似文献   

15.
逗钓离底鲫     
慈非 《钓鱼》2005,(11):21-21
钓鱼人在竞技塘和自然水域遇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鱼情,一个是鱼多但口猾,另一个是鱼稀但口好且多杂鱼。那么悬坠钓法的许多先进技法在野钓自然水域时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吗?笔者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深切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过去主要关注竿、线、钩、漂的配置,现在在关注饵料性能和状态的同时,对钓法和鱼情的结合也提到了钓鱼的议事日程。举例来说,最近多次去一山塘水库野钓,其中有两次自认为钓得满意的就是运用了竞技塘钓猾口鱼的技术——离底逗钓才取得的。  相似文献   

16.
手竿保险索     
手竿齐竿线钓法有方便、快捷等优点,但遇到5千克至一二十千克重的大鱼吃饵时,短短的几米钓线便难以应付,往往让钓友感到遗憾。近几年来我接触到用手竿垂钓与大鱼拔河的钓友有五六人,结局大都是折竿断线,谈起来无不叹气摇头。 为了让手竿垂钓在与大鱼的遭遇战中不再被动,我在手竿底部设计了保险索,模拟试验效果尚好,但至今没有与大鱼较量的缘分,现介绍给钟情  相似文献   

17.
范宁 《钓鱼》2012,(24):18-19
不同鱼情、水情环境下的技术应变"一漂深"诱钓大鲫鱼技术过去,竞技钓鲫都是以钓底为主。自河南钓手发明了"一漂深"小鲫钓法之后,从而引起了全国钓鲫理念的更新。目前,凡是以尾数计算成绩的钓鲫比赛中,钓手在分析鱼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钓浮",只要密度够高,鱼能拉起来,钓手采用钓浮是肯定的。随着钓赛的改革,钓大鲫鱼的比赛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钓线杂谈     
钓线是连接鱼竿的桥梁,是垂钓必不可少的用具。钓线和渔竿配置合理,运用得当,钓鱼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会线断竿折,令人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垂钓高手能满载而归,他们除了凭借多年练就的一套精湛钓技外,还与他们能根据不同的水情、鱼情,科学灵活地使用钓线有关。在此,笔者根据河池塘垂钓的经历,钓线的选择与使用,从四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刘定龙 《钓鱼》2013,(1):16-17
钓线在钓鱼活动中的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的消费人群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觉得线只要结实就行,别的特性怎么样,粗一点细一点根本不重要,"都能钓鱼"。而一些钻研钓技、对钓具要求精益求精的钓友,则会认为钓线的使用要恰到好处——非要用某种熟悉的品牌线不可,而且是大一号不行,小一号不可。总的看来,休闲钓的钓友和竞技钓的钓友,对钓线的重要性的认识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张乐平 《钓鱼》2011,(15):6-7
多年来刘威聪以自己的竞技经验在广东指导钓手钓鱼,在技术上恪守“台钓”规范而不保守,善于分析鱼口,且在抑制乱层鱼上有独到功夫。能结合大陆鱼情、水情的特点,在钓技上有自己独特见解。同时也是近期活跃在全国各大赛场上的热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