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先勇放下了自己一贯擅长的文字和抒情,改以500余幅图片为核心,去讲述父亲白崇禧的一生及其与民国的纠葛。通过这种方式,他试图去弥补国共两方都曾忽略的历史瞬间,还原"著名陌生人"白崇禧的真实面貌。而对于世人最为关注的白崇禧与蒋介石的关系,在白先勇的评价中,前者是"小诸葛",但后者,却不是刘备  相似文献   

2.
王晶 《出版广角》2013,(5):52-53
为保证大陆简体版能与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版本同期上市而质量不减甚至更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辑与制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并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营销宣传攻势。为父亲白崇禧作传是白先勇的多年夙愿,在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200场演出圆满成功之后,白先勇将工作的重心转回到他一直牵挂撰写父亲白崇禧的传记上,这也是他近年来陆陆续续一直在进行的工作。在走访父亲当年好友、部下,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与白崇禧第二次结冤是徐蚌会战失利后,蒋的声望大跌,白崇禧要求蒋介石下野,他自己带60万大军转入海南岛.此时,蒋介石派人以到台北组阁为饵,诱骗白于1949年4月30日从海口飞至台湾,此后,白崇禧便成了笼子中的老虎.  相似文献   

4.
王凯 《兰台内外》2008,(5):49-49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桂系第二号人物白崇禧素以多谋善断著称,人送外号“小诸葛”。1948年6月,白崇禧就任“华中剿匪总司令”,“小诸葛”手握重兵,雄踞汉口,与位居中枢的李宗仁遥相呼应,一唱一和,迫使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黯然下野。解放前夕,毛主席曾通过友人向白崇禧表示了挽留之意:“白崇禧,小诸葛,欢喜带兵,就给40万军队让他带一带吧。”  相似文献   

5.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桂系第二号人物白崇禧素以多谋善断著称,人送外号"小诸葛"。1948年6月,白崇禧就任"华中剿匪总司令","小诸葛"手握重兵,雄踞汉口,与位居中枢的李宗仁遥相呼应,一唱一和,迫使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黯然下野。解放前  相似文献   

6.
白夜  童雁 《湖北档案》2006,(8):38-39
从1927年国共分裂开始的内争中,刘伯承和白崇禧分别在各自的军中享有军事理论家的崇高威望,而且两人有长期担任参谋长的相同经历.  相似文献   

7.
1948年仲夏,白崇禧走马上任,当上了华中"剿匪"总司令,从此开始了他经营武汉长达一年的生活.其间,他拥兵自重,图谋倒蒋,檄电"逼宫",扶李上台,还借"谋和"之名,行缓兵之计,以期"南北分治",真可谓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了.  相似文献   

8.
2009年,知名传媒人李怀宇赴台访问,对台湾文化名家进行面对面的真情访谈。访谈的内容大多涉及学术文化、历史人生,是对白先勇、余光中等十六位台湾文化名家的人生经历与思想状态的珍贵记录。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许多知识人饱经沧桑,仍然在文化领域上下求索,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殊为可敬。本文摘自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的访谈部分。  相似文献   

9.
港澳台一带流行一种说法: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两个半在大陆,一个在台湾。在台湾的一个,即指白崇禧。1928年,国民党行政院长谭延闿特写有一对联赠白:"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何键与蒋介石同一年出生,白崇禧则与毛泽东同一年出生。他14岁报考广西陆军小学校,全省报名应试千余人,只取120名,白以第六名录取。16岁投考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又列榜第二名。入学后,屡次考试名列第一,被选为领班生。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承办白崇禧的秘书工作,追思往事,粗有所见所闻所感。巨纤钩沉,秉笔纪实其军政生涯片断。一、国防部部长时期的白崇禧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改组中央军事机构,撤销军委会,设置国防部与参谋总部,白崇禧出任首任国防部部长。国防部为蒋介石死抓不放的核心部门,故设置重重障碍,架空与其有宿怨的白崇禧。首任参谋总长陈诚,系蒋的心腹,掌握军事实权。参谋总部直接秉承国府主席蒋介石的意旨统帅陆、海、空和联勤四个总司令部。四个总司令均属落的心腹: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系蒋指使发动“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11.
《湖北档案》2004,(4):17-23
1948年春,在白崇禧的鼎力帮助下,李宗仁在国民党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总统”。李宗仁从北平来南京上任之际,蒋介石决定将白崇禧外放,让他离开南京。5月25日,当翁灏组织行政院时,蒋介石写了一个手令,提名何应钦任国防总长,调白崇禧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美国人对这一人  相似文献   

12.
1949年,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四星上将白崇禧带着60万国民党军逃进海南岛。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深知这个时候手握重兵的重要性。不料,没几日,蒋介石从台湾拍来一份急电:"将军鉴:国危当急,台北欲重新组阁,希速赴台共商大计!"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密令谋杀白崇禧!白崇禧两次大难不死,第三次终于死在军统大特务谷正文的手中! 这可说是国民党的一项特大秘密,把这个秘密大公开的不是别人,正是执行谋杀密令的谷正文。谷正文,这名三十年代就参加  相似文献   

14.
白崇禧,字健生,广西桂林县人,回族。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连长、营长等职。1924年与李宗仁的定桂军合作,二人合称"李白",从此,桂系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  相似文献   

15.
洪振快的新书《官心民意》出版前,作为他的同事,我先睹为快。他希望我能写几句话,印在封底作为推荐语。我写道:"在泛娱乐化的当下,洪振快是属于极少数既年轻又读书的人。他不仅读,而且思。为文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字里行间跳动着灵性和知性,好读、耐读。"洪振快学中文出身,却热衷于对历史的研究。他在沉下心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关注现实,常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有影响的报刊  相似文献   

16.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17.
感悟记者     
电影《一九四二》热播,其中涉及当年大公报披露河南灾情的报道,因为出自我父亲(编者注:张高峰)之手,于是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找我采访,除了了解我父亲当年采写《豫灾实录》的经过以及因此遭遇逮捕等细节之外,许多记者还向我提出了诸如:"父亲怎样对你讲述这段历史"、"你怎么认识这篇报道"、"父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对你的人生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坦率地说,对这些,我过去真没有认真想过. 静下心来回味这些天接受采访的前前后后,我试图梳理出比较清晰的感悟,由是写下了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8.
白崇禧之死     
杨帆 《全国新书目》2010,(11):47-49
本书精选在大陆时期地位最为显赫,与蒋介石关系最为微妙,因此也最富争议的赴台高官25人,力求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揭示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赴台后的最后结局。  相似文献   

19.
爱的阶梯     
从小我就惧怕父亲,而且怕得要死,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独断、专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依恋,有的只是恐惧,就这样一直到长大,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漫漫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我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状态,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有着和他一样的倔强脾气。父亲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  相似文献   

20.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