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独特流派的城市文学,京味小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北京城市社会的变迁以及该变迁对城市社会单元———家庭产生的深远影响。《四世同堂》和《钟鼓楼》分别是对京味小说具有开创之功的老舍先生和京味复兴时期刘心武先生之作,对北京市井阶层的关注和描写是两本小说的相似之处。两本小说中关于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就业与家庭日常、街坊邻里与人际关系三方面的叙述,充分反映出城市变迁对于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京味小说"中,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北京的人、北京人的语言都是这种文学题材的一种标志性存在.虽然时代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使得"京味小说"中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对这种变化过程的整理,总是能够理清脉络并追根溯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京味小说",认识"京味"."京味小说"作为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形态,以其风格现象引人注目,特别是新京味小说,它不仅继承了旧京味小说的传统,在新的时期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十足的"京味儿",他的小说被看作"京味儿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茶馆》是其"京味小说"的代表作。从老北京话、北京人的闲适格调、老北京人独特的处事哲学人情世态和北京人的幽默等四个方面对《茶馆》进行解读,来具体品味独特的京味儿文化,以期对《茶馆》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老舍作品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既源于其自身的独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蕴含的"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创作的整体美学追求.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味"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骆驼祥子     
海燕 《阅读》2023,(35):58-59
<正>《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并导演的一部影片。小说则是老舍的名作,它写于老舍创作鼎盛期的一九三七年,曾被人誉为老舍在“前进道路上立下了一块里程碑”。老舍曾明白地宣称,他所要观察的,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源。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社会。这也就是说,作家是企图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写出他心目中的“劳苦社会”。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把北京口语大量地引入文学,和其它的20世纪30年代作家一起,开辟了新的白话时代,使得从“五四”前后开始大步发展的现代书面白话文摆脱了初期欧化较重的幼嫩。而他的文字更以新鲜,活泛,出味,幽默的风格著称。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庄动物小说”是英国动物文学中重要的门类。以英国“农庄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形象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英国“农庄动物小说”体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蕴藉的思想源流和伦理指向,从而为英国儿童文学、英国动物文学乃至英国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9.
老舍、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中,婚恋模式是引人瞩目的问题。在老舍看来,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所谓理想的婚恋,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张爱玲恣意书写金钱、家庭、社会、人性以及不可知的命运等要素在两性婚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书写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与荒谬。对老舍、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模式进行整体观照和宏观审视比较,探究老舍、张爱玲婚恋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写作的时代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北京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建构了自身文学传统的城市。当代作家冯唐在成长小说“万物生长三部曲”中,以主人公秋水的读书经历为线索,在中学至博士毕业的视阈中呈现出独特的北京想象:中学生视闽下混沌、脏乱的北京底层;大学生视阈下骚动的现代化北京。这是主体身游的客观呈现,但身游的目的是达到思索青春记忆的神游,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交织为杂色的文学视景。这种融个人记忆与城市想象的叙述是新文学中北京想象的独特一笔。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名著。小说中的祥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和揭示人物矛盾等三方面运用了典型艺术手法。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血腥罪行,展现出一幅复杂而又广阔的社会图景。祥子的结局,无疑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逻辑的必然归宿。而祥子“这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与老舍先生对人物典型化特色的运用绝对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舒乙是一家人,都是作家,都是北京人,他们的作品都有“京味儿”;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社会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他们的“京味儿”在取材、在对北京文化的揭示、在北京口语的运用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本文着重论述这些异同。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以鲜明的个性与众不同、朴实无华的创作风格造就了他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探微老舍的编辑风格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为大家展示老舍飞扬与落寞的一生为中国文坛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针对老舍早期的艺术理论专著《文学概论讲义》一书,探讨了老舍早期的文艺思想,着重阐述了老舍对文学的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的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及其在唯美与功利之间适度的文艺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呼唤着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文学形式的产生。本文围绕文学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通过对王蒙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和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分析,阐释了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特定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17.
传媒界将梁凤仪小说宣传为财经系列小说 ,而小说中的“财经”与我们所讲的财经内涵有根本的不同 ,我认为“财经小说”的提法不贴切 ,应该说梁凤仪小说是言情小说 ,或谓女性文学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老舍在旧社会曾深深体验了缺钱所造成的窘迫和尴尬,体会到“没钱办不了事”;但他反对拜金主义,认为金钱不能“至上”,老舍心目中“至上”的是理想、事业、是崇高气节,是革命情义。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人称“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其实上述说法.既不足以概括其创作全貌,又无法解释深层创作动机。“家族婚恋”题材的小说发展方向有二:一是越写越“窄”的“人性小说”;一个是越写越“宽”的“时代小说”。於氏则二者兼而有之,找到了个人感受与时代风尚的最佳结合点,以“家族史”的形式反映几代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血脉的传承关系,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以蕴含丰富文学传统的月亮意象作为自己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创造性地将月亮这个“公共象征”转化成了“私设象征”, 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和超越,使其小说文本中的月亮意象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