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一义 《班主任》2012,(9):28-28
章回小说,每一章末尾都有“下回分解”四个字——说书人说到紧要处,就打住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叫“扣子”,也叫“包袱”,为的是吊人胃口。教学中.有时也会有“下回分解”。有学生在课上提了一个老师预料之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悬念”是艺术创作的技巧之一。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叫做“扣子”。往往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一触而发之时,当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时,就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读者,给予读者一个期待的情境。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之前一节,武松喝  相似文献   

3.
评书艺术家说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请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4.
章回小说起源于在茶馆酒肆中给顾客说书的人。说书人就是讲故事的人,他们讲的故事往往比较长,不能一次讲完,另外为了吸引顾客天天来照顾生意,就有意识地把故事分为很多次讲完,每讲一次就叫一回。讲完一回之后,为了吸引顾客下次再来接着听,总是要在结束前设个悬念,然后以"欲知后事如何,  相似文献   

5.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处理情节结构的一种艺术技巧。作者在小说或影视剧中常常借助悬念的设置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达到欲罢不能,弄清究竟的心理,从而调动人的思维力、想象力。 悬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作品情节描写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说,在作品中的某一个部分去揭示刚刚发生的矛盾时,就故意把它悬置起来,暂时不予解答,从而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历史教师将历史课比作“说书”.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应该化腐朽为神奇.像说书先生那样将事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说书中常用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完全可以借鉴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这就是所谓的“悬念”教学。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说书伎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近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中出土的“说书俑”塑象(见《人民画报》1959年第九期31页),知汉代已有了说书艺人。隋唐时期,说书伎艺渐趋兴盛。到了宋代,由于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在隋唐民间“说话”的基础上,再接受唐代民间变文和传奇文学等的影响,“说话”有了高度的发展,它成了一种全新的说书伎艺。“说话”在宋元时代备受欢迎,而尤以“小说”一家为最。在长期而广泛的流行过程中,经过广大艺人的加工创作,“小说”形成了它自己固有的形式,带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日记三则     
5月1日:“故事”扣子找到了 今天,我终于又和“故事”扣子见面了。 之所以叫“故事”扣子,是因为这颗扣子经历了很多故事。比如,从四楼掉到一楼,还被人当成硬币投进了饮料机,有一次还不小心掉进了浴盆……  相似文献   

9.
赵绪昌 《教学月刊》2011,(10):22-24
中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往往在读者最激动、最关注的地方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吊胃口的方法迫使读者非得读下去不可;许多讲评书的人,在听众正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戛然而止,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悬念.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1.设置悬念法 悬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悬挂惦念,是急于知晓事情结局的一种紧迫的心情。说书人称之为“扣子”、“卖关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当地设置悬念,不仅能引起学中强烈的探究心理,深入思索,而且能激发学生急切求知的欲望。例如,讲《狼》这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11.
凡读过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人都知道,几乎小说的每一章的结尾处都会留下一个悬念,不是某某人物被围困难以脱身,就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或事情最危急的关头,突然跳出一位英雄来,弄得读者欲罢不能,只好又紧接着看下回的内容,直到看完小说为止。这种巧设悬念的方法,可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跌宕起伏,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造成文章的层次美。写作文也一样,巧设悬念同样能造成作文的跌宕之美、层次之美,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这种方法的合理运用,比直接把故事道出来,表达效果要强得多。开头巧设悬念。这是作文惯用的表现手法。在文章开头,以设问的形式设一悬念,启发人的思维,使读者在阅读之初便能沉入其中依照作者的思维去看个究竟。《第二次考试》中,作者开始就这样写道:“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以“奇怪”设悬念,引起读者思索:为什么“奇怪”,造成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了这些思索,阅读的兴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中使用扣子,这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然而,古人使用扣子,是存在着很多缺点的。对此,赵树理曾指出,由于有些小说作者,故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卖关子”,因此就“容易破坏章节的完整。”他主  相似文献   

13.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引起读者"追根究底"的兴趣和期待心理,借以激发阅读兴趣。悬念法多运用在叙事性作品中,通常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结下一个"扣子",  相似文献   

14.
略谈悬念     
悬念,古典小说称之为“扣子”或“关子”,是一种在情节发展的开端或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不断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心理状态的手法。叙事类文学作品,常常会有悬念出现,认识了解这种技法对提高鉴赏能力无疑是有益的。下面谈五点对悬念技巧应有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艺术     
常听人说,有种说书的艺人能把你说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不由你不听他的书。什么原因?据说他们用“扣子”把你“扣”住了。有些作家在文艺创作中,话说多了,说死了,把本来该由读者自己去想的东西也说了出来,因而削弱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于是人们要求作家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在教学中,是否可以运用“扣子”使学生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  相似文献   

16.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章回小说及评书艺术家说书时惯用的手法,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跌宕起伏的高潮时刻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头往往"急刹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者产生欲知不行、欲罢不能的悬念心理.在教学工作中,将这种方式引进课堂,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开拓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胡适寄予章回小说研究以理想的纯学术姿态,这可见于他考证小说时的传统学术功底。当然,胡适研究章回小说的方法不仅考证一种,也有关于文本层面的外来元素,即小说叙事,在胡适建构的白话文学系统中体现出他对于叙事的兴趣。而作为白话文学史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章回小说,其白话叙事功能可以促成新文学的建设与传播。这样一来,章回小说研究不再是纯学术的工作,而是能指示出现代文学生成的历史意念。  相似文献   

18.
从晚明开始,由于文人介入小说创作,融入了文章的理念和写法,带来了通俗小说的文章化发展趋势,在清前中期形成了一族具有文章写作技巧和寄托言志功能且适合案头阅读的小说群落,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文章体”与“说书体”小说相颉颃,成为清代小说的重要一翼。“文章体”小说的产生印证了文体发展的规律:每种文体在低级发展阶段都会努力融合借鉴其他成熟文体;“文章体”的产生也表明通俗小说立场和核心价值的雅化转变,昭示着与传统“说书体”迥异的文章化小说美学范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王娟 《教书育人》2007,(12):38-38
评书艺术家说评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诱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般说来,适宜设置“悬念”的时机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20.
【能力定位】记叙文的基本特征就是陈述事件的过程、人物活动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开始怎样 ,经过怎样 ,后来怎样。作者在安排材料时 ,就要考虑哪些放在前面 ,哪些放在后面 ,前后之间的逻辑性是否严密 ,这就是顺序。在叙事性文章中 ,作者往往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结下一个个的“扣子”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心 ,这就叫悬念。巧设悬念 ,文章就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事性文章还讲究事件的波澜起伏 ,一波三折 ,曲折有致。这样的文章方能使读者的感情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心潮激荡。【要点阐释】记叙文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