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战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是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的《雷雨》和《日出》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收获。《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它是以诅咒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为其内容的。《雷雨》的演出曾轰动了当时的剧坛,为曹禺带来声誉,为他的剧作奠定了基础。继《雷雨》之后,一九三五年曹禺又写出了他第二个成功  相似文献   

2.
来信摘登     
编辑同志: 我在第三期学报上发表的《曹禺和他的剧作》一文中,谈到曹禺同志翻译并导演了高斯华绥的《镀金》。最近读到四川大学中文系陆文壁同志的《曹禺访问记》,才知道《镀金》并不是高斯华绥  相似文献   

3.
巴金一直似兄长般十分关心、爱护曹禺,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先后发现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家》等多部经典,并给予独特的崇高的评价,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其他文艺家审读剧本更多地注重艺术形式不同,巴金读《雷雨》,他首先是感受剧本的内容,为《雷雨》艺术的情感冲击力所打动。对《日出》,巴金能够体味曹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巴金在《雄壮的景象》一文里为《日出》作的断言,在当时文坛里声音显得独特,但也可以说是我国作家中对《日出》的历史地位所作的最高的、也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巴金没有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解读话剧《家》,他完全用艺术审美的眼光来感受话剧《家》,理解话剧《家》,充分肯定了曹禺改编的《家》具有独立的生命。对话剧《家》,巴金明白曹禺在剧作融入他自己有关现实生活的真切的体验。因而,巴金对曹禺剧作的评价能作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为祝贺曹禺从事戏剧活动六十五周年,中央电视台特意播出根据他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故事片《雷雨》,这是很有意义的。《雷雨》的演出,使人感到现实主义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曹禺写作《雷雨》时年仅23岁。他怀着  相似文献   

5.
年仅23岁的曹禺因写出《雷雨》而一举闻名。文学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塑造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丰满性与复杂性往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周朴园作为《雷雨》的主要人物之一,曹禺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作者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闪现的一点真诚颜色。曹禺在回顾《雷雨》创作时说:"周是个资本  相似文献   

6.
认识曹禺:曹禺(1910一1996)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其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蜚声海内外。特别是《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大学也都争相介绍和上演他的剧作,曹禺已成为一位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相似文献   

7.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女性。回顾这些女性人物,我们不难发现,曹禺描写了大量的女性悲剧命运。本文从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来分析曹禺是如何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述,来深度探究悲剧形成的根源,对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愚昧落后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曹禺创作从前期悲剧转入后期喜剧涉及到他的深层精神立场。超越精神是曹禺悲剧的精神立场,实用理性是他喜剧的精神立场,《北京人》作为正剧是两种精神立场冲突的结果。由此可以深入地分析曹禺创作的内在理路,把握曹禺剧作的深层意蕴,并对曹禺创作道路及其所依托的精神传统展开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0.
曹禺是湖北潜江县(今潜江市)人,1910年出生,1996年逝世。今年是曹禺诞生100周年。自1933年他的剧作《雷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后,一举成名,蜚声神  相似文献   

11.
曹禺作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领军人物,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作品,犹如一座座丰碑,屹立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和中国近现代话剧史上。曹禺不仅是一位在戏剧艺术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大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从他的代表作《雷雨》中,就可以充分体会到他话剧语言的高度性格化、动作化,以及贯穿其中的鲜明的诗画感。  相似文献   

12.
《原野》的象征意义邹红继《日出》之后,大约在1936年末到1937年初,曹禺创作了他的第三部多幕剧《原野》。动荡的时局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原野》和前两部剧作的命运不同,几乎没引起什么轰动。曹禺对这部生不逢时的《原野》,也不像当初《雷雨》、《日出》发...  相似文献   

13.
《北京人》是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国内外研讨文章甚多.但关于它的写作和首次演出时间,却有几种不同说法.如钱谷触同志的《曹禺和他的剧作》(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甘竟存同志的《曹禺的创作道路》(载《南京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三期)、朱青同志的《漫谈曹禺的剧作》(载《文学书籍评论丛刊》一九五九年第五辑)以及山东师院中文系一九六○年编的《曹禺研究资料汇编·曹禺著译年表》等,均认为《北京人》写于一九四一年;而另有一些文章,则认为《北京人》写于一九四○年.国外尚有人介绍外国专家的意见,认为“《北京人》于一九四○年在中国首次演出”(见《读书》一九八○年第六期).一出剧的写成到演出,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按此说,《北京人》  相似文献   

14.
曹禺是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 ,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 ,做出过卓越贡献。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1 0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耳闻目睹了旧家庭的种种罪恶 ,使他从小就对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厌恶和反感。他自幼就喜爱文学、戏剧。后来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读书时 ,他系统地研读了中外戏剧大师的作品 ,同时也养成了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人物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1 933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写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从此便正式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 ,写下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优秀剧作。《雷雨》是曹禺构思 5年之久的精心之作最初…  相似文献   

15.
新近发现曹禺1947年回国之后所作两次讲演的记录稿以及他在美国时给成都《时代电影》的一篇文章,这些史料对了解曹禺1946年的美国之行以及研究曹禺的创作思想,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们谈到曹禺及其剧作《原野》与外来作家作品的影响时,很少有不提奥尼尔和他的《琼斯皇》的。因而,对前者的责难也往往牵扯着后者、曹禺本人也曾在许多场合谈到外国戏剧大师,如莎士比  相似文献   

17.
鲁贵是曹禺悲剧《雷雨》中一个"二丑"似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推动着悲剧冲突向着更加悲剧化的方向发展。曹禺对鲁贵喜剧形象的塑造,由于把握了典型的人际关系,把握了渗透于这种关系之中的悲与喜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大大加深了《雷雨》的悲剧底蕴,强化了《雷雨》的悲剧特色,显示了曹禺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19.
田本相的《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1998年第8次印刷)第315页中,说到1943年1月陶行知动员育才中学的师生到重庆城里观看曹禺主演的话剧《莫扎特》的事情时,这样写道:"他知道第二天是《安魂曲》最后一场演出了,便连夜赶回育才学校。  相似文献   

20.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