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是她的一个特点,有时她笑得是那样开心,有时她笑得又是那样古怪。“她”,一个被人称为“开心果”的小女孩,乌黑的短发,中等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让人一看就感到那样舒服,小小的鼻子下面一张红而小的嘴巴,如同树梢上红透的樱桃。她经常穿着男式的衣服,同学们都说她的性格像个小男孩,于是,“假小子”这个绰号便在同学中传开了。她的人生格言是“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是快乐的”。她的爱好有很多,如看书、唱歌、讲笑话、绘画等,其中最拿手的就数讲笑话了。这不,刚下课赵晓娜和韩丽两个同学因为交作业的事又吵得不可开交了,一个揪着…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些词只有一个意义,但也有些词有多义现象,即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例如,“食”在“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中解释为“吃”;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中解释为“食物、吃的东西”;在“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喂养;在“月盈则食,日中则昃”中通“蚀”,亏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从字面上看,“小人”是一种偏正结构.和“大人”相对,指很小的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曾写过一首很有风趣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人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再说小人小,便比小人还要小。”歌中的“小人”当做此解释。而“小人”作为一个特定的词,《辞海》上有三种解释:  相似文献   

4.
微格情境《学会查“无字词典”》是江苏版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即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教师教学本课时有如下情境:师:课文中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聪聪是怎样解释的,爸爸又是怎样解释的?生:聪聪像背书似地说:“强烈的阳光像火那样热。”生: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就是“骄阳似火”的意思。师:聪聪和爸爸的解释是从哪儿得来的?生:聪聪是背词典上的解释,爸爸是自己观察得来的。生:聪聪是从字典知道的,爸爸是从生活得来的。师: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解释,为什么?生:…  相似文献   

5.
“煎饼”这个语言符号序列,有时指一种饼类食品,如“我买煎饼”中的“煎饼”,这时它是词。有时指“煎出饼子”这一炊事活动,如“我去煎饼”中的“煎饼”,这时它是短语。“煎饼”是词时,属于词法学范畴。词法学是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的构造如“煎饼”是由两个语素按动宾型构成的合成词;词的语法类别如“煎饼”是名词,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词的变化形式如“煎饼”既不能象动词那样按AB AB式重叠,又不能象形容词那样按AA BB式重叠。作为词,“煎饼”指一种特定的饼子,由高梁等谷物磨成浆后摊成。它的内部结构关系十分紧,难以扩展,连扩展为“煎  相似文献   

6.
品味妈妈     
母亲像一本深奥的书,需要我们慢慢地去挖掘;像一道万料做成的菜,需要我们一种一种细细去品味;更像一个细小的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耐心去观察,用心深深的去感受。我妈妈是长期上早班的司机,每天太阳还是在伸懒腰,她便踏上了工作的道路。她走的比我起的还要早半个多小时,每天如此,连声“再见”我也没机会说。我睡觉很轻,所以我妈每天早上都像小猫一样把脚步尽可能的放轻一些。我妈妈虽然上着闹钟,但是她为了不让它响,提前几十分钟就在床上躺着看点。妈妈当司机落下一个“宝贵的战利品”腰疼。就因为腰疼,她有时会好几个月上不了…  相似文献   

7.
且说“师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情”,即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这是我生造的一个词。能否通行,有待检验。为什么要生造出这个词呢?直接的动因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据说教师要“像母亲那般慈爱”、“像父亲那样严格”、“像哥哥姐姐那样亲切”、“像朋友那样平等”、“像奶奶那样耐心”。如说教师不但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关爱学生,对学生亲切、耐心、严格要求,自然无可非议。只是要求教师像父母对待子女、兄姐对待弟妹、奶奶对待孙子、朋友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学生,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  相似文献   

8.
我叫侯晶晶,今年10岁,是一机一小四年三班的学生。听到这个名字,你们一定觉得很好玩吧?“猴子”本来就很“精”,可我又多了一个晶字,是不是比猴子还要精呢?其实,这个名字是爸爸妈妈共同商量好起的,他们希望我像水晶石那样晶莹可爱,更希望我像“猴子”那样聪明伶俐,将来成为祖国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中,有时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表达的是一种意思;两个部分分开,各成一个词时,表达另一种意思,有另外的用法。现将中学英语课本中出现的这类“分合有别、用法各异”的词语归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相似文献   

11.
“招呼”一词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问候”。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nary对Greeting招呼的解释是a form of words ofr action used on meeting someone(与人相遇时使用的言语或行为)。招呼语是两人见面时相互致意的话,两人相遇。为表示礼貌常说一些纯粹礼仪性的话。以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这些话有一定的格式和说法,有时并无实在的含义。招呼语一般包括称谓词和问候语两部分。有时只说问候语。汉语在某些场合只用称谓词打招呼。称谓词的正确使用直接关系着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并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职业等社会权势与距离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来不断增多。在跨文化交际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冲突,为避免或克服文化冲突。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文化的文化分歧做一对比与研究。为此本文拟就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英汉招呼语中的称谓词使用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2.
自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公开发表以来,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却一直被注释者和解说者曲解了。他们认为,是指当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其实.毛主席这里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毛泽东在词中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英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他们都是有过一定历史功绩的封建帝王,可惜的是,他们不是‘mx输文采”、“稍逊风骚”,就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他认为他们虽然觉得祖国江山美丽,能够鞠躬尽瘁地去夺取她,但是却不能都用诗词去把她那奇特壮丽的景色描绘出来;更不善于…  相似文献   

13.
互文例析     
互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行中,有时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其中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前边省略“汉”字后边省略“秦”字,句中“秦”“汉”互,“明月”与“关”互。诗句意思应该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古诗中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妈是个变脸高手。在我眼里,她有时是个典型的慈母,有时又是个可怕的“恶婆”;在我老爸眼里,她有时是个温柔的贤妻,有时又是个无理的“婆娘”。我们享受过老妈“慈母”“贤妻”的幸福,也忍受过老妈“可怕”“无理”的痛苦。我和老爸常常是“同甘共苦”,“相依为命”。我老妈具有“慈母”的一切优点。她非常乐观,爱唱歌,爱跳舞。高兴起来,为我们做好吃的,跟我们谈她单位里开心的事,惹得我们开怀大笑。可她一有不开心的事就冲我和老爸发泄,吓得我们不敢做声。一个周末,老妈高高兴兴地带上钱,说要出去放松放松。我和老爸也各做各的事。傍…  相似文献   

15.
天使的声音     
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上”:视点和对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中的“上”,表面简单的只有三划,就一个音节,只是一个汉字。但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其实有着很复杂的一面,它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语素,还是一个词;从词的角度看,“上”是名词,是动词,也是趋向动词;从语义上看,“上”常常与“下”相对,但其中体现出一种对称而又不对称的关系,这是因为“视点”不同。“视点”受到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化世界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政协报》1997政协报h997年6月3日第三版《小镇上的三个台湾太太》一文中,有一句话为:“而台湾丈夫有时也大清早骑着摩托,带着她风驰电闪沿着小镇通往市区的柏油马路兜风……”句中“风驰电闪”应写作“风驰电掣”。“风驰电掣”源于(六韬·龙韬):“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掣”音油*,义为闪过。成语意为像风那样急驰,像电那样急闪,形容速度极快,急问而过。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使用时不可轻易更换其词或词素。所以,“风驰电掣”不可以写为“风驰电闪”。“风驰电闪”应是“风驰电掣”…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词源”?从名目上看,“词源”就是“词的起源”或“词的源流”,然而,从汉语词源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对什么是“词的起源”,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屏风”这个词,它的词源解释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屏风”的词源解释应该是象刘熙解说的“可以屏障风也”那样,有人认为“可以屏障风也”只是解释“屏风”的第一步,要彻底解释“屏风”,还深进一步指出“屏”与“风”的来源,否则就算不  相似文献   

19.
我教《捕蛇者说》末段,仔细研究,发现“于”、“疑”、“甚”在有关的古诗词中是被曲解;千古的三个比喻词。 一、于(古写作於) “苛政猛于虎也”的“于”字被看作介词,解释为“比”。但在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于”字也被看作介词,当“比”讲。如中华书局《唐诗一百首》解释说:“经了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华中师范学报  相似文献   

20.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兴”和“赋”和“比”都不同.“兴者,先占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李叔易》)可见,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