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谜一样的人物,作者对他的身体言说,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是一个立体符号系统。“色”的层面,具有复调意味;“情”的层面,具有悲情意味;“空”的层面,具有象征意味。这三个层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使贾宝玉永远具有原创性、复杂性和深邃性。  相似文献   

3.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四句是作者曹雪芹放在小说前面对小说创作主旨的概括,它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对生命及人生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借空空道人的心理变化对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生命的心路变化历程作概括。曹雪芹想要表达的小说主旨既不是一般理解的“四大皆空”的虚无,也不是为谈情而“大旨谈情”,这些都只是表象。作者是以一个“翻过筋斗来的”一种人生大智慧来审视:世事无常,无常即苦,这就是佛学所讲的“空”,是对人生、生命的关照和生命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和尤三姐,是一对性格各异、相辅相成的姐妹组合。比较她们在个性品格、婚姻爱情和死亡向度等三个方面的异同,揭示“色”、“情”与“空”的荒诞,青春女子的生命悲歌,以及曹雪芹对她们“淫奔”的矛盾心态,具有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这个形象上,留下了大量的疑团。秦可卿形象是一个“镜像”,是一种象征,是“梦”的象征,是贾府走向自我毁灭的象征,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结构意义大于形象意义的人物,是连接《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两个世界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色空”观点是《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反映,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曹雪芹用“色空”观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而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是“金陵十二钗”中关于秦可卿的判词,且结合“诗后又画了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这一人物结局的暗示,构成了作者对秦可卿这个人物完整的形象设计。本文主要从《红楼梦》中赋予她的判词着手,结合秦可卿的身世及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于更全面了解作品中对她描写的思想内涵所用。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理论命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情”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情为理之维”的“情”、“理”观;三是“六经皆以情教也”的经典体认。这三方面的思想认识共同构成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秦可卿,小名可儿,又名兼美,贾蓉之妻、贾母之重孙媳,金陵十二钗之一,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排名最后而又最先离去的一位。秦可卿于第五回登场:宝玉在秦氏房中歇中觉,恍惚中似由秦氏引入太虚幻境.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一首和《好事终》曲属秦可卿,第十回写秦氏治病,第十三回写其病殁,至第十四回写丧仪之铺张奢靡结束。秦可卿是一个双重的人物形象:在神仙梦幻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梦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全书叙事结构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蕴;在现实世界里,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隐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展开原著即可发现,曹雪芹在第一回开头就将其长篇小说定名为《石头记》,随后又述及另外的书名及其由来,道是:“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家品位的伟大作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没有只咀嚼个人一己之悲欢,而是通过"空"、"色"、"情"三个世界的构建,表现了对历史、现实和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历史底蕴和哲理意味。而对这种思考的形象表现,以及对理想的展示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又使这部旷代奇作具备了广义上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海的女儿》的三重世界及其"生命之痛"的启蒙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以艺术之美、生命之美历来为人所品嚼。在这个给孩子们讲述的故事里.他塑造了一个“三重世界”.又以小人鱼贯穿“三界”的充满激情与温情的奋争与崛升对其进行解剖与重构.最后回到生命的“中间状态”的悲剧性体悟上来。对世界与人的深刻理解使《海的女儿》最终以饱含悲情的“生命之痛”的方式完成了对孩子和成人的双重启蒙。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回目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生命叙事维度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化言说.其中死亡意象的频仍出现,凸现作者对人固有一死的复调体认;对人物个性、人生欲求丰富性的描写,再现了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中自然、女性、纯情、悲剧和唯美事象的融会贯通,寓示作者对生命诗意美的迷醉.生命叙事绾结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生命关怀,彰显<红楼梦>生命主题的深刻性、普泛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的“情理念”作为一种审美情感体验,其不仅来源于曹雪芹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追忆和省悟,还来源于曹雪芹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对社会感伤品质的深刻认知等等.为此,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渊薮应多元多角度.只有这样,曹雪芹的文化内涵才会丰富充实,读者的审美认知才会鲜活深刻.  相似文献   

18.
白盾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9-114
从贾府衰败、后继无人的下一代教育问题和以思想、心灵契合不惜生命相搏的宝、黛爱情以及千红、万艳、群芳的美和美的毁灭的问题,说明《红楼梦》题旨在“悼红”——“红楼”写千红、万艳、群芳故冠以“红”;又一“梦”成“空”,就深具“悼”之情,故“悼红”二字是书的总主题。简言之,《红楼梦》三字,足以尽之也!  相似文献   

19.
<正>《文心雕龙·情采》中写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1]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情”往往被视为文章的灵魂与命脉,因此,读古典散文,紧要之处便是体认作者独特的情感经验。但是,作为散文的《登泰山记》自面世以来便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清人蒋湘南批判这篇散文“井底看天,岂无珠斗,转笑岱顶,空立搔首,其弊也醉”[2]。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和脂砚斋生怕《红楼梦》不为人们所接受 ,而发出“谁解其中味”、“能解者方有辛酸的泪”的浩叹。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观点来看 ,2 0 0多年来广大读者群从“情而思、情而动、情而伤、情而痴”四个方面韵趣信息反馈了《红楼梦》作者美的情愫信息的施控 ,虽然大量集中在“恋情、爱情” ,但也不乏对“友情、亲情、人情”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