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雷峰塔于1924年9月倒坍。鲁迅先后作《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二文,认为雷峰塔的倒掉乃是大众普天同庆之事。同时亦指出,"倘在民康物阜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78年后——2002年,一座新的雷峰塔果然被再造出来。其实这是拂逆民意的。因为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雷峰塔早已演变成为了威权欺压平民的一个象征,一个文化符号。所以,此塔的重建至少在客观上倒是有点继承法海之遗志,将革白娘子的命进行到底的意味。雷峰塔的重建无论是在实际操作上抑或在象征意义上都是鲁迅所说的"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的一个典型。当下,最热衷于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即"修补老例"者,莫过于所谓新儒家了。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正如鲁迅所说乃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培养奴性的文化,是虐杀生灵、压抑人性的文化,是使我们"要从‘世界人’中挤出"的文化。这成为鲁迅的"大恐惧"。  相似文献   

2.
2001年3月14日,中国考古专家在雷峰塔地宫里挖掘出沉睡了1000多年的珍贵文物59件,另有古钱币数百枚。文物专家称,这次出土的文物对研究中国南方当时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对外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考古重大发现,因重修雷峰塔而得。雷峰塔地处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夕照山雷峰上,传说是吴越国国王于975年所建。为重建这座古塔,浙汀省文物部门从2000年12月开始在雷峰塔遗址进行考  相似文献   

3.
赵征 《文化交流》2003,(1):20-22
千年一盼,千载难逢,千年一叹,这些词与新雷峰塔紧紧连在一起。 举世瞩目的新雷峰塔落成在西湖南岸林木郁秀的夕照山上,它那黑古色铜瓦、富贵红铜斗拱、铜月梁、铜额枋、古铜红栏杆,在阳光下通体闪耀着灿烂金光!你道为这名闻遐迩的雷峰塔穿上彩色艺术铜衣的匠人是谁?他是中国铜雕王朱炳仁! 中国的大地上分布着3400多座古塔,许多名塔人们都耳熟能详。但千古盛名的雷峰塔重建后应该是什么模样?仍  相似文献   

4.
赵征 《文化交流》2008,(12):48-52
短短10年间在中国大地上留下雷峰塔、峨眉山金顶铜殿等十大铜建筑的朱炳仁大师,站在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长河的前列,同时将目光投向  相似文献   

5.
王倩 《文化交流》2002,(3):14-15
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之南的夕照山尘埃蔽日,雷峰塔残败的身躯在吐出最后一声沉重的叹息之后颓然倒塌。然而,那尘埃并没有湮没人们对雷峰塔的记忆,反而将西湖十景独缺一景的落寞情绪渲染得更为浓烈。近一个世纪来,每个爱湖者心头始终缠着雷峰夕照情结,重建雷峰塔的呼声此起彼伏。 终于,“雷峰复染夕阳红”的画卷将要在杭州夕照山再现。涂抹这一绚丽画卷的不仅有全国的各路专家,还有千千万万的杭州市民和爱湖者。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文学中都有关于"蛇"的作品,其中塑造的蛇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英国约翰·济慈的叙事诗《拉米亚》表达了蛇妖与凡人相爱的爱情悲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仍有许多的差异。时代与文化背景不同,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也各有差异。两个文本反映出中西方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平行研究对两个文本的主旨与中西蛇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出中西蛇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林坚 《文化学刊》2013,(5):10-18
古今中外对"文化"的解释有数百种。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大致划分为描述性的、历史性的、规范性的、心理性的、结构性的、遗传性的、不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几大类。中国学者对文化也有很多论述,基本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层次结构有不同的划分,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等。  相似文献   

8.
雷峰塔最初是公元975年吴越王因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所建,所以当时称黄妃塔。后人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由于雷峰塔位于风光绝佳的西子湖畔,夕阳西照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也由此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的赭黄色塔  相似文献   

9.
"文化中国"这一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一批马来西亚华侨生,第一次被成功地运用于学术之功当推韦政通,将其发扬光大并成功运用于学术实践的系傅伟勋,杜维明则是"文化中国"论说在英语世界的弘扬、宣传者,张岱年、方克立等一批学者则是"文化中国"理念在国内学界的提倡者。我们应该利用"文化中国"理念做足文章,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0.
《白蛇·缘起》是一部以"白蛇故事"为原型的影片,讲述了晚唐年间蛇妖小白与捕蛇村许宣的爱情故事。与传统"白蛇故事"相比,影片虽以二人感情为主线,但在此基础上作了较大改动。借由格雷玛斯叙事学分析方法,将其与成熟范本戏剧《雷峰塔》对比,可发现根本矛盾由"人蛇异类恋"到"妖的转变"、人物塑造由白蛇到许宣的重心转变、主题由"颂真情"到"赞扬善"等一系列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