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世俗慈善救济权威的建立,是指世俗之人在此事业上不断发声、不断争得一席之地的进程。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这一进程在思想领域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为慈善救济注入了更多世俗性和宗教个人主义的色彩。具体而言,一是主张者身份的世俗性,代表人物为威克里夫和他的追随者罗拉德派;二是涉及慈善救济管理权和使用权内容上的反教权、反托钵僧、反代祷以及强调世俗力量的倾向。这些特点正是将慈善救济事业与社会环境变化进行整合的结果,也正因如此对慈善救济的探讨有时会杂糅在那个时代的信仰和政治需求中,涉及其本身的一些重要问题尚被忽略,慈善救济去魅化尚未实现。  相似文献   

2.
慈善救济事业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人们对传统慈善救济事业的认识却比较模糊,以至于影响到现代慈善救济事业的展开。中学阶段是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系统了解传统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于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慈善救济理念和义利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慈善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功,在社会变迁中获得新发展,慈善组织的救济内容更趋宽泛,总括而言,即有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大类.慈善救济包括以济贫助困、赈灾救荒等善举,慈善教育则是开办习艺所、贫儿院、慈幼院等机构,注重教养兼施.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组织、多层化的慈善道德、广阔的救济区域、先进的救济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成为近代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代慈善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功,慈善组织的救济内容更趋宽泛,已不局限于单纯的"养",在"教"的方面更为重视,教养兼施,即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构成的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的两大类。慈善救济包括以济贫助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慈善救济历史悠久,夏代以前就出现了养老制度。随后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到明代,慈善救济渐趋成熟。明代淮安的慈善救济主要是以官办为主,设立了惠民药局、养济院、漏泽园,建立多种备荒仓,在维护地方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种种 清朝中期,特别是在晚期,运城的慈善救济事业有相当的发展,设立了众多机构,对社会流散、孤贫、疫病等穷苦百姓、盐池工人进行救济,并对轻罪囚犯传授技艺。设置在运城这座盐务专城里的这些慈善救济事业,多是地方行政首脑兼盐务官吏举办的,盐商也多在财力、物力上予以资助,因此,是和盐务有着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慈善药房是近代英国一种旨在为城市下层民众提供医疗救济的慈善机构,其兴起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通过创新医疗救济形式、拓宽医疗救济范围,慈善药房增进了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助力了英国的贫困救济。此外,药房的家庭探访服务也为其医务人员进行深入的疾病病理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英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并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宁波的慈善事业也开始逐步恢复重建。原有的善会善堂、儿童福利救济组织、教会慈善组织等传统慈善团体陆续恢复重建。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一批新兴的社会公益慈善团体和国际援助型慈善团体也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9.
晚晴潮州商人和商人团体的慈善活动除了社会救济,还有兴办新式学堂和捐助医院等公益事业。以商人为主导的潮州慈善事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汕头开埠后,西方事物和西式慈善理念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商人的慈善活动,陈雨亭是晚清潮州巨商,他的慈善活动展现了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持续八年的艰苦抗战,使湖南农业蒙受巨大灾难,为恢复农业生产,加快战后重建的步伐,成立于1945年的湖南善后救济分署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善后救济工作。农业善后救济工作的展开有效缓解了湖南的灾情,为战后湖南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农业善后救济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社会性救助事业.慈善事业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密切联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以及慈善理念的支撑,当前我国慈善法律制度的缺失和社会道德冷漠是制约慈善事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因.因此,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扩大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要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社会成员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度,重塑乐善好施的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张謇对慈善事业提出许多改革主张,并投身于慈善活动。他主张拓展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改革救助贫民的方式,转变筹集慈善资金的观念。在具体的慈善活动中,他采用西方慈善机构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的善堂,设立贫民工厂等慈善机构以教授贫民生存技能,并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张謇的慈善思想与活动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慈善是由社会组织、个人自愿向社会中遇到灾难、困难的人们,无偿地实施救助的一种高尚无私的奉献行为。湘西南洪江古商城慈善组织机构庞大,经费充裕,慈善活动频繁,慈善事业发达。古商城的慈善思想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16.
教会对战地的慈善救济--以民国时期的湖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湖南的兵灾主要发生在南北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湘的教会力量积极参与每次重大的兵灾救济,通过治疗伤病兵、救济难民生活等方式,缓解了战争给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压力.教会进行的兵灾救济还在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培植非国家力量、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教会的兵灾救济活动是湖南近代灾荒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慈善救济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社会波动的稳定机制,广泛存在于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虽然会影响到救济的主体、客体、救济的方式和救济范围的变化,但与政治制度的剧烈变动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任何社会都会借鉴和吸收前代的一些成功做法.就济南而言,晚清的救济措施有很多均直接延续到民国时期,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  相似文献   

18.
宗教改革时期的济贫改革是近代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督教的济贫观念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以互惠为主要特征的功利性救济观转为以强调爱,即上帝之爱和基督徒之爱为主要特征的利他性救济观。救济不再是为救赎准备条件的手段,而成为责任和义务,是基督徒身份的主要标志。宗教改革与这种观念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