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1993年,冯小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和王朔一起开了好梦公司,"磨刀霍霍"准备在影视圈大干一场。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刘震云,王朔还向他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他刚好和刘震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趁着会议间隙他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对作家的性格气质、艺术风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因素有重要影响。许多作家群体与文学流派都是在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产生的。河南作家刘震云的文学创作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着眼于乡村的人情世态及经济变革背景下的历史沧桑,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对刘震云创作的影响,可以更加全面的探究刘震云的创作理念和历程。本文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探析了地域文化对刘震云创作的影响。希望以此增强刘震云创作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反讽是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性格反讽三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刘震云表面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实质暗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并对其笔下的"小人物""官人"形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而这与他平民的创作视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是世纪末文坛为数不多的坚守文学精神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其批判精神贯穿始终,且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具体人和事的批判,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对人类全部生活的全方位的、宏观并深入到本质的批判,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属于现实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以新世纪来刘震云小说的最高成就《一句顶一万句》为例,从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念和身份认同角度切入,进一步挖掘该作品的深层精神内涵,从而分析刘震云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精神危机书写,主要表现在伦理危机和身份危机两方面。小说中的伦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亲情的扭曲、婚姻的错位以及朋友之间的无法信任;而人物的身份危机体现在主人公不断更改的姓名上,主要由无法与他人构建对话,精神"原乡"缺失引起。最后得出精神危机尚无法终结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一位美国记者和一名中国作家,彼此相隔近半个世纪,借助通过"接力"方式谱写的文字,令那场于1942年席卷中原大地的浩劫的真相得以流传后世。1989年,作家刘震云从好友钱钢那里头一次听说发生在老家的大饥荒,他回到故乡——河南延津县王楼乡老庄,试图通过探访亲历者,为那场浩劫留下一点记录。在家乡的麦秸垛旁,刘震云遇到了曾亲历饥荒的老者郭有运。老人嘴已漏风,刘震云还是尽力听懂了他在逃荒路上的遭遇:一家六口人,刚上路,他娘就病了,为了治病卖了小女儿,可娘还是死了;走  相似文献   

8.
作家声音     
正刘震云自称魔幻和幽默是从结构中来的根据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同名话剧日前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刘震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作品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现实魔幻主义’——写的好像都是现实,但作品体现出来的意蕴却是魔幻的。"关于写作风格,刘震云谈到,有人说我的作品是"特别幽默的高级黑",但是仔细阅读他的作品,语言都是特别质朴的,写作也非常的直,并不幽默。"把一个并不幽默的人当成世界上  相似文献   

9.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作者刘震云,在一场名为"文学之夜"的活动中,被记者问道为什么喜欢刻画底层小人物时,他反问了一句:"谁不是小人物?"随后,刘震云表达了他对"底层"的认识,"如果要用底层这个字眼,就意味着有中层、有高层,这样的社会阶级划分我不能认同。我觉得高层的看法、思想是不普通的,而这些高层的看法往往来自于所谓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持之以恒地关注权力对人性、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被权力挟持的荒诞生活更是被他提升到一种寓言化、传奇化的境界。在游刃有余、幽默迭出、清简传神的明清话本风格般的叙述中,刘震云展示了敢于担当的民间精神对荒诞社会的不公不义的反抗,暴露出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的荒诞性,从而逼迫人们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可能出路。这无疑是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11.
反讽是刘震云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特色进行分析:(1)刘震云写实小说中反讽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2)其作品反讽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其蕴涵的内在精神,以此对刘震云写实小说的反讽特色进行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一直关注被权力、金钱异化了的人性,这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遥远的响应。刘震云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囊括了官场万象,关注官场中异化了的人性,如《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新闻》等。这种讽刺、批判精神一直延续到《手机》之中。渗透在“官场小说”中的对人性异化的批判锋芒,正是使刘震云作品在当今文坛别具一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对故乡的关注一直是刘震云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这条感情的流脉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这为我们探究其创作心理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向度:他怀有怎样的一个故乡情结?又何以表达这一故乡情结?文章以刘震云从初入文坛的创作到三部“故乡系列”长篇小说这一向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其创作进行一些深度的探悉。  相似文献   

14.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45-48,56
刘震云是当代文坛非常活跃的作家,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在艺术上充满了张力.具体讲:从审美品格上看,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统一;从叙事品格上看,是通俗性与深刻性的统一;从写作立场看,是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兼具.  相似文献   

15.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3):28-31,35
刘震云是一个对权力这个词特别敏感的作家.他分别从乡土权力,历史形态的权力,主流社会的权力三个方面对权力进行了思考.通过具有逻辑层次的三个方面的探询,作家表达了对权力的质疑,呈现出强烈的反叛姿态.  相似文献   

16.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自觉地到民间文化中寻找精神依托的一个重要诗人。他的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民间语言的诗性自觉表达,用民歌、民谣的形式来表现民间的精神、情感,创造了一个与其他新诗完全不同的审美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刘震云的创作开始极度关注“说话”。其中成书于2003年的《手机》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60年代、21世纪三个时段不同的通讯方式引发的生活事件为线索,串起了语言河流中的种种故事,折射了新世纪城市生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的早期作品,即他写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是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主要描写乡村居民的生活困境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引起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刘震云的笔锋由贫穷的乡村转向了城市的机关大楼和都市小人物居住的狭窄公寓,以冷静而锐利的“新写实”笔法,深刻地解剖社会转型期中国官场、城市的权力关系,以及在权力结构的挤压下中国现代小市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异化。笔者将通过对刘震云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等“新写实小说”的阅读和阐发,以权力为关键词,对那个时期中国城市政治经济结构的一些症状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9.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他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都曾留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败于刘邦。仅就性格而言,即主要应归咎于他的刚愎自用、过分崇尚武功、政治幼稚和急躁易怒、气量褊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