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脑筋(10)     
1、张师傅切豆腐,一块豆腐切成27块只切6刀,他是怎么切的?2、爸爸33岁的时候,我5岁。今年爸爸的年纪比我大一倍,我今年几岁?3、古时候有个老人,临死时决定把遗产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三儿子得九分之一。老人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则关于“借势”思维的寓言故事:一个拥有17只骆驼的人,给三个儿子留下了一个费解的遗言:骆驼的1/2分给长子,1/3分给次子,1/9分给小儿子,但分配时不得宰割骆驼。正当三个儿子苦无良策时,来了一位骑骆驼的过路老人。老人得悉遗言的全部要求之后,便把自己的骆驼“借”给了这三弟兄,这样骆驼群里便有了18  相似文献   

3.
从前有个农民,死后留下19只羊。他要求3个儿子把羊分掉,老大得1/2,老二得1/4,老三得1/5,且不许宰杀羊。3个儿子苦思冥想、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舅舅。舅舅想了想,先牵来自己的一只羊,然后再帮助他  相似文献   

4.
遗嘱分牛     
《小读者》2013,(4):50-50,37
吉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他在遗嘱里写明:老大得总数的1/2,老二得总数的1/3,老三得总数的1/9。可是他们怎么分都不对,因为17的1/2,1/3,1/9都不是整数。  相似文献   

5.
数学趣味题     
古印度流传着这样一个趣题:一个农民有17头牛.临终前.他嘱咐把牛分给3个儿子,大儿子得上1/2,二儿子得上1/3,三,儿子得1/9.按印度的传统.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  相似文献   

6.
时间老人     
一位老人 有三个儿子 老大是时针 走得很慢  相似文献   

7.
相传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就要去见真主了,辛苦了一辈子,没有其他珍贵遗产留给你们,只有19头牛,你们去分吧。老大分总数的1/4;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话音一落,老人就咽了气.这19头牛怎么分呢?这道难题着实难坏了兄弟三人.他们请教了许多有才学的人,但都无法解决.一天,一位老农牵着一头牛路过,看到兄弟三人愁眉苦脸,便动问原由.老农听后思索了片刻说:“这件事好办,我把自己的一头牛借给你们,凑成20头牛,老大分1/2得10头,老二分1/4得5头,老三分1/…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个牧民,辛苦一辈子所得的全部财产是17匹马.临终前,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留下遗嘱:“孩子们啊!我把17匹马留给你们,老大得1/2,老二得1/3,老三得1/9,  相似文献   

9.
这是我在考试中铩羽而归,心情极其沮丧之时,一个朋友讲的故事: 有一对父子在雪地中行走,雪很深,父子俩走得很吃力。这时,前方出现了一棵大树。父亲看着儿子说:“儿子,我和你一起从这儿走到那棵树,看谁走得直。”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数理化》2007,(11):20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2/3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1/3;如果是生女儿,我的妻子将继承2/3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1/3".  相似文献   

11.
相传,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我把十七匹马全都留给你们,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九分之一,不许杀马.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着遗嘱,长嘘短叹,迷惑不解,无法完成老人的遗愿.于是他们只好请教当地的智者.这位智者看完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下面三个问题的解法相同。现举例如下: [例1]有两块麦地,它们的总产量相等。第一块麦地平均公亩产小麦40千克;第二块麦地平均公亩产小麦50千克。这两块麦地平均公亩产小麦多少千克? 解:2÷(1/40+1/50)=44(4/9)(千克) [例2]一个最简分数,若分母加3,约简得2/3若分母减3,约简得1(1/3)。这个分数是( )。  相似文献   

13.
李辉 《父母必读》2011,(1):56-56
我儿子6岁3个月,身高1.1米,体重17千克。儿子出生的时候身高和体重都在中等偏上,身体也很健康。可是因为喂养不当,2岁前他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都很缓慢,满2岁1个月时身高85.5厘米,体重12千克。2岁以后,孩子吃饭仍然不太好,虽然肉、蛋、奶、蔬幕都吃,可是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太好。  相似文献   

14.
一、译文有位种芋的老人,是浙江慈溪县祝家渡人。他的儿子出外给人做工,他独自同老妻居住在渡口。一天,有个青年学生到他屋檐下躲雨,衣服淋湿,且又很单薄,身影显得更加清瘦可怜。老人请他进屋里坐,谈话中得知他从子波府城参加童子试回来。老人读过一些书,跟  相似文献   

15.
阿元 《家庭与家教》2007,(12):12-13
12岁的儿子突然间变得不听话了. 有一次,我领儿子回老家看望他的爷爷奶奶.一进门,儿子表现得还不错,大声叫了一遍.然后,他很有礼貌地坐在那儿,他知道老人特别想他.  相似文献   

16.
丁勤 《老年教育》2006,(8):26-27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不是比谁对老人孝顺,反而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子女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地说:“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反而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17.
遗产     
最近,有两个关于遗产的故事在我们这里传得很热闹。一个是现代版的真实故事:一位姓孙的老人,生前历尽千辛万苦创下了上百万的家产,来不及享受,老人生命便到了尽头。临终前,老人在病榻前召来三个儿子,将三张金额完全一样的银行存折交给三个儿子,原来老人早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换成了数字,为的是能均分给三个儿子。然而,老人仍没料到的是,未等老人眼睛闭上,三个儿子之间便明枪暗箭地展开了一场抢夺对方那一份遗产的战斗。大儿子说,父亲的这笔遗产中也有他的汗水和心血,他不应该与弟弟们一样多,二儿子和三儿子说,大哥早就享受了家产的一部分,也不…  相似文献   

18.
丁勤 《老年教育》2006,(10):28-28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子女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子女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还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七节车厢第二次赴新疆科学考察一时间过得很快,第一次赴新疆考察回来后,明安图又回到钦天监工作。此时,明安图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儿子明新也早已经成家立业,有了2个女儿、3个儿子。愉快的家庭生活,使明安图倍感欣慰。每逢明安图在家的时候,最小的那个孙子总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个儿子名叫马斯,今年7岁,他和邻居家一个名叫克蒂的小女孩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年龄相仿,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可以说是一对好朋友。 这年冬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雪,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地上的雪足有一尺厚。脚踩在上面,嘎吱嘎吱地响。马斯高兴极了。吃过早饭,他就兴冲冲地找克蒂玩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