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课文《土地》后边的“练习四”引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的史料,并将“野人与之块”里的“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这是不对的。陆宗达《训诂浅谈》认为“块”在《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土部》里写作(?),结构很象是土装在  相似文献   

2.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之“块 ( )”字 ,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 ,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塊”的词义,与《训诂简论》商榷。对《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野人与之塊”的“塊”字为“土器”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4.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中的“败绩”,中学语文课本上直接注为“大败”。“大败”何以言“败绩”呢?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败绩”的“败”应即“(贝辶)”字,“绩”字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因此叫“败绩”。(参见陆宗达《训诂简论》164——165页及《北京教育》1982年第7期《“败绩”考》)此说值得研究,为什么这样巧,“败绩”两个字都是别字?据笔者初步统计,“败绩”一词,《春秋经》中出现十六次,《左传》中出现十七次,共三十三例,无一例写作“(贝辶)迹”。  相似文献   

6.
自黄侃立“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之定义始,开拓训诂学实用功能的议题已经提出。为了将传统训诂学从主要作解经之用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实现以训诂为一切古文献语言解释工具的“广训诂学”的理想,学术界前辈亲作示范,徐复先生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之“兰”,殷孟伦先生解唐代碎叶城之地理位置,都是高论卓见。已故陆宗达先生在其《训诂简论》一书中还特把“训诂的运用”专立为一章,以向学界强调训诂之实用意义。凡我国古代之文献资料,若遇有语言上的疑难隔膜,只要以训诂为手段解之,总可获得解决。本文试以训诂与语文教学为题对训诂的实用功能,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大、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某些词语的争议,不从训诂入手,简直无法解决,如《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句,一般都解释为:靠近城边有一片养鹅鸭的池塘,李愬派人去把鹅鸭打得乱叫,来掩盖人马行动的声音。”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说鹅鸭是家禽,怎么会散放在池塘中过寒冬之夜?又说当时吴元济割蔡州,“民苦饥,相与四溃”(《新唐书·吴元济传》),当地已无百姓,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鹅鸭家禽散放于池塘之中?再说,李愬的军队  相似文献   

7.
受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尔雅》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然而,“孝”的原始涵义并非如此。本文从古汉字字型结构的文化蕴涵,以及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孝”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下面讲“义训”。“义训”,在过去通常被视为与“形训”“声训”并列的三种训诂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训诂学研究的深入,把“义训”作为一种方法来看的观点正在变化。陆宗达老师著《训诂简论》,在“训诂的  相似文献   

9.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10.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经”字的同源字,从所见到的资料看,陆宗达、王力先生都有所论述。陆宗达、王宁在《浅沦传统字源学》一文(1984年《中国语文》第5期)中,言及“经”与“径”通于“直”义,是同源词。王力在《同源字典》中,认为“经”、“径”、  相似文献   

12.
大师传道     
<正>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点上。"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  相似文献   

13.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14.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15.
试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把传统训诂学中的所谓“通假字”区别为“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两个概念,指出:造形与用字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一般所称的“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实际上,所谓的“通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是同  相似文献   

16.
《左传&;#183;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凶”,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17.
<正>形训,也称"以形索义""以形说义""据形说义",它是古代一种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训诂是全面解释文献语言以沟通古今语言隔阂的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解释词义)。如许慎《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男部》:"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  相似文献   

18.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19.
“累”字别解 《淆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一直传颂至今。多年来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原文“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课本注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仔细考究文中“累”字,有“绳索”义,直接指俘虏,本人甚感疑惑。于是我翻阅了几本工具书,把其中的类似的解释仔细地分析对照,发现句中的“累”字解释有误。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中,《勾践灭吴》一文的第四段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第五段里“乃致其众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招来大家宣誓”,两个“誓”字,一个解释为“发誓”,一个解释为“宣誓”。笔者认为,这两处解释是错误的。《说文解字》对“誓”解释如下:“誓,约束也,从言折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誓”的本义是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如《汤誓》,就是汤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