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尔衮是清史中一位极富戏剧性的重要人物.顺治皇帝曾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却在他死后仅三个月就把他撤出庙享,罢黜爵位,没收生前财产,令继子归宗,之后又开除皇族宗室.一个时期以来,清宫戏盛行,孝庄文皇后改嫁多尔衮成为夺人眼球的情节.其实,多尔衮的一生是非功过,由清初讨论至盛清,到乾隆时期已有定论.笔者查阅了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的清朝皇族族谱——玉牒,玉牒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多尔衮从顺治朝被开除皇族宗室,到乾隆朝又恢复皇族宗室的原委及其是非功过.  相似文献   

2.
刘鹏 《北京档案》2011,(9):58-59
"庙"是古代供奉神佛、历史名人或祖宗神位的地方。北京的"九坛八庙"中"八庙"指的是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历代帝王庙。太庙。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崇敬祖先,倡导孝道。左祖右社就体现了这些观念。所谓"左  相似文献   

3.
陈晨 《历史档案》2023,(2):74-82
清代帝后升祔礼在关外时代已有举行,入关后则由盛京太庙转移到北京太庙和奉先殿。清代升祔制度在明制的基础上加以损益,形成与明制迥然不同的礼仪实践,特别是帝后祔庙次序的变革与多位皇后并祔格局的出现。就具体操作而言,清廷不仅形成了若干相对固定的升祔模式,更因事制宜,产生了诸多礼仪成案,后者不断被援引,变通,再创造,衍生出新的成案。这些非制度化的操作范本保障了礼仪的严密完备与实践的顺畅展开,也为考察清代国家政治行为中的惯行因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图为文德坊(东华门)及太庙。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庙。清朝的太庙制度始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时,当时胡太庙建于沈阳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的地方,前殿供奉太祖奴尔哈赤和太后叶赫纳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奴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太庙建成后,每逢清明、除夕等日,皇  相似文献   

5.
一、从<梦溪笔谈>中看沈括对官方档案的利用 1.利用皇家档案.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相似文献   

7.
潘忠泉  李怡 《图书馆论坛》2007,27(1):162-164
《革除录》是明代第一部建文朝史,乃宋端仪于弘治年间所撰,它汇集建文朝相关史料,通过对材料的搜集和选取予以褒贬,驳斥官方对建文朝的不实说法。揭露明成祖谋篡的本质,反映建文朝史实。  相似文献   

8.
多尔衮(1612—1650),满族,爱新觉罗氏。因封爵世袭罔替。为清代“八铁帽子王”之—。 多尔衮是清初的—位重要人物,清初的—些历史疑案与他有关。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多次涉及了多尔衮。那么,电视剧描述的多尔衮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呢?了解真实的多尔衮有助于了解清初的历史,有助于推动对清代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10.
清帝的斋戒与祭祀李文坛庙祠堂是北京名胜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著名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内)、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等等。在封建时代,皇帝率诸臣都要定期到这些地方举行隆重的祭把活动。所谓祭记,旧时是指祭神和把祖而言。在祭...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是曹雪芹先生逝世250年。笔者的拙作,并非是要触及红学、曹学以及清史的相关话题,只是对两座睿王府与《红楼梦》存在的各种联系感兴趣,而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抒发出来,以飨读者。和硕睿亲王是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第一代睿亲王是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对锦州明兵和察哈尔蒙古的战争中,利用自己的智谋连连取胜,从此深得皇太极的赏识,在初设六部时,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了他。  相似文献   

12.
明泰 《湖北档案》2003,(8):41-42
16只编钟,放在两个大玻璃柜里,在首都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着。编钟用黄金铸成,共重13,647两,是我国的稀世珍宝。 编钟,是我国古代乐器,历来都是用铜铸造。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各省总督聚敛黄金,为给弘历皇帝80岁寿辰祝寿而铸造了这16只金钟,算是“万寿节”的贡品,用以炫耀盛世豪富。平时,这一组金钟置于太庙中,遇有朝会、宴享、祭祀大典,才拿出来配合玉磬奏乐。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屡有记载言发现唐代秦贯所撰《郑崔合袝墓志铭》,对此墓志铭的真伪及墓葬主人与《会真记》、《西厢记》原型人物的关系,明清人莫衷一是.本文对明清时期著录、记述《郑崔合袝墓志铭》的相关金石、文史资料进行了梳理与考辨,认为此墓志铭应为真,由于墓葬主人姓郑、姓崔,他们被附会成《西厢记》的原型人物.至于此墓志铭异时异地屡屡出土、墓葬主人名讳不同,则是在《西厢记》的巨大影响下人们对此墓志铭作了复制、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多尔衮是清朝入关前后的一位重要人物,生前地位显赫,尊称“皇父摄政王”,死后不久,地位一落千丈。因此,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各史书或有回避,或有不实。现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顺治朝国史院满文档中记载多尔衮猝死前后一些情况的三件史料译出,以供研究多尔衮及顺治时期政治斗争等问题参考。此稿由本馆屈六生审定。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12,(10):82
9月6日下午,以"嫌体品牌,价值几何"为主题的第4期搜孤传媒沙龙在搜孤网络大厦举办,该沙龙是由传谋杂志社策划,传谋杂志社与搜孤网传谋频道共同主办的。论坛邀请了传媒研究专家、谋介市场研究机构专家以及媒体代表,共同就品牌对媒体发展的意义、目前国内媒体品牌价值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衡量媒体品牌价值、如何提升媒体品牌价值、对国内媒体品牌排行榜的认识和建议、打造"中国媒体品牌实验室"构想等问  相似文献   

16.
<正>顺治是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全国经常出现官员贪腐事件。顺治登位时年仅六岁,于是出现了由堂叔济尔哈朗和叔父多尔衮摄政的局面。1644年,多尔衮在吴三桂的配合下,率清军大举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明朝的大臣降清者众多,由于清军入关,需要大量的治国理政人才,而清人治理经验不足,掌握实际权力的多尔衮为了能顺利统治汉人,缓和民族矛盾,消除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时期,谏官薛谦光提出了所谓的"谋将"思想,认为统帅应当具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而不是只有蛮力或是武功。此后,《唐六典》中将"谋将"作为武举人才的首要条件。"谋将"思想在宋代得到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于"铁姑娘"的儿子以高调的方式在大寨建庙立寺,我的态度有保留。但我乐于看到社会还原,政府没有去干预。从那座庙走到这座庙,此庙非彼庙,总比强迫来得好  相似文献   

19.
正"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里的核心,是一个"谋"字。"谋",就是谋划、设计,就是盘算、计划。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策划。心有所想,行有所动。策划,既包括设定目标,也包括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策划,是由出主意、想点子一直到把主意和点子变成现实的完整的链条和系统,是由决策力、执行力构成的结  相似文献   

20.
孟繁勇 《兰台世界》2016,(22):109-111
何洛会在清初党争中背叛其主豪格,投靠多尔衮,被委以重任,曾统辖东北地区,权倾一时。多尔衮死后,他被政敌用凌迟酷刑处死。何洛会跌宕起伏的命运是清初皇室斗争的一个典型缩影,充分反映了统治阶层内部权力之争的血腥与残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