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母春生  罗晓飞 《文教资料》2010,(25):102-104
中国画是一种程式化很强的艺术门类,我们需要继承固有的历史传统,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临摹是研究古老文化和传统中国山水画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学习、借鉴前人表现技法的一种主要手段,它不仅模仿形体,而且模仿画意。临摹古人的作品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笔墨水平,而且能深入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通过对临摹提出见解,使临摹在我们的学习中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训练模式而广泛应用;并在中国山水画的学习方法中归纳出临摹的有效方式,以结合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闻为主要内容,对临摹在中国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传世名画     
<正>仇英(1505—1552年),生于明朝弘治末,卒于嘉靖三十一年前后。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居苏州,工匠出身。他曾客居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中观看临摹过大量古画,临画功力精湛,能达到乱真程度。在"明四家"中他虽兼学南北各家,但对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以大家的画"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摹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目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指出:"儿童是新的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指出通过"六大解放"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并概括性的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解放人。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中,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提供范画,让幼儿进行临摹。而在今天显然这样"填鸭式"的教法已不提倡,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打破传统,做到"六大解放",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大凡丹青好手,都把临摹当作锻炼基本功的重要手段.一个人要成为画家,而不是画匠,在实践中他就会懂得,"临摹"决不是不动脑筋的简单劳动.明代杰出画家陈洪绶两临《七十二名贤图》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他不满足于第一次临摹与原作一模一样,尽管有不少人喝采、赞叹,他自己却深知远未成功;而在第二次临摹时,他苦苦思索,另辟蹊径,刻意做到既"似"又"离",将前人笔法中的长处融于自己的笔法之中,独具特色,使临摹之作同样成为佳作而流传.  相似文献   

6.
《焚画记》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讲的是大画家文征明焚画的故事。文征明是苏州名士文林的儿子,从小酷爱画画。他勤学苦练,临摹了很多画。15岁生日的时候,他挥笔临摹了东晋名家顾恺之的《新晴》,受到许多画坛名士的称赞。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7.
《焚画记》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讲的是大画家文征明焚画的故事。文征明是苏州名士文林的儿子,从小酷爱画画。他勤学苦练,临摹了很多画。在他15岁生日的时候,他挥笔临摹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新晴》,受到许多画坛名士的称赞。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了。他的老师见了,便告诫他:“学人  相似文献   

8.
国画临摹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成人美术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成人美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而全面的临摹学习,可以深入掌握传统绘画技法.国画学习中临摹教学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有助于国画再创作活动的进行,同时能加深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感悟.采取理论、实践、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人学生在临摹传统国画作品时能真正理解到技法、构图、设色的变化和丰富性,也能从中感悟到中国绘画特有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写字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兼修毛笔"的新要求:三、四年级学生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字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七到九年级学生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写毛笔字,其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与众多大师一样,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也有过模仿的经历。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前人名作,作品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广泛的影响。在同行眼中,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优秀的画匠而已。后来,他拜到国画名家曾熙先生门下,把自认为临摹的得意之作拿给老  相似文献   

11.
文征明,明朝杰出的大画家。他从小酷爱画画。他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临摹了许许多多的画。在他15岁生日的时候,他挥笔临摹了东晋名家顾恺之的《新睛》,受到许多画坛名士的称赞。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他的老师见了,便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学人者生,似人者死!”文征明幡然醒悟,把所有的临摹画用一把火烧掉。他“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之未画”,画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终于成为光照千秋的名画家!  相似文献   

12.
美国画家怀斯,我是早就知道的。他的画中的叙事感和抒情性,都是我所喜欢的。特别是他的不落烟尘和不落俗套,更是我喜欢的。按说,像怀斯这样一位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是应该有许多的人特别是晚生代来"临摹"的——因为我见多了蜂拥而来又蜂拥而去的临摹者,似乎早就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接受古人遗产和发扬国画的优良传统,使其古为今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适当地临摹名作,这是有益处的。面对名作,用心地体会、临摹,日久就能逐渐掌握技法。临摹不等于抄袭与复制,主要是为创作做准备。对古人名迹和传统技法,我们应该认真揣摩,经常锻炼,善于消化,最忌囫囵吞枣。否则,极容易把自己束缚得寸步难行,囿于古人的圈里,不易摆脱。  相似文献   

14.
柳永是十大词人之一,开辟词境,成就卓异。他是北宋词坛上大力创制长调、发展慢词的第一人;他开创了描摹城市繁荣景象与市井风情的先河;他第一次全力描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妓,对她们不幸之命运予以同情;他第一次以大量的口语、俚语入词,以白描见长,体现了其词"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他的词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堪称中国词人之最。  相似文献   

15.
1941年,张大千怀着对敦煌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执着,克服重重困难,在敦煌进行了为石窟编号、收集整理文字资料、临摹壁画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在画艺日趋成熟的同时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理清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技法和精神层面为"大千荷"赋予了活力与张力。纵观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为期近三年的敦煌之行是他在中年时期画风由隽逸走向圆融磅礴的主要动因。"大千荷"的技法由此开始日臻完善,艺术风貌亦得到整体升华。  相似文献   

16.
郭风雷 《考试周刊》2009,(51):228-229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绘画形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思想。我们要学习和领悟中国画的风采,临摹前人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中国画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好比你要学习一国文化,就要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一样。对中国山水画而言,学习这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临摹,通过临摹来学习传统,再进行创造,是历来学习中国画必不可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19)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英国资产阶级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大背景下,与传统群体关系日益疏离.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殖民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滨逊对"家"的理解.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家"在鲁滨逊看来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他与他的"荒岛之家"又表现出了特殊的亲密.鲁滨逊所谓的"家"并不是以感情纽带定义的,而是以他是否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控制一切的操纵者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18.
空白的空间     
在一条古香古色的小街上,有一家字画店,店里的画各种各样,有临摹的,也有真迹。店主最欣赏的是一幅齐白石老先生的真迹:在狭长的画面上,有四只虾,其余则是一片空白。他把它挂在店面最明显的位置,走在街上就能看到它。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道路,不可能所有的画家都走一条相同的道路。现在我谈一谈我的创作道路,希望对大家有借鉴的作用。(一)我对临摹和创作的看法我在一幅临摹陈老莲的花卉中写道:"临画的目的是为创作。把临摹当创作与骗子何异?空论学传统,自己又不临摹,岂不也是骗子?自己不知道什么叫传统,但否定传统,这种青年岂不太狂?把一切传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以灌输临摹为主。一旦离开了这些灌输临摹的东西,幼儿便无能为力,更谈不上创造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思想和行为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反复研究和探索中,我认为能否做到“四个转变”,是幼儿园美术教改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