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杜恩良先生的"遍地普天"行书联语,取法"二王"一路,有王羲之《圣教序》的面目,气息简净,儒雅蕴藉,整体感觉比较好。需要改进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注意用笔的精准到位。此作中,"地"字最后一笔,"腾、泰、天"字之捺笔等,是比较到位的,而"遍、普、共、颂"之点笔,"普、天、共"之横画,均不太精到;二是用笔在提按和行笔速度上缺乏对比。行书要有行笔  相似文献   

2.
正戴开元书友的楷书立轴,取法欧阳询楷书并兼杂颜真卿楷书特点,清劲厚重。作品用笔严谨,结构端正,章法疏朗统一。建议作者在用笔方面再调整一下,因很多笔画起笔处的角度过于斜切,略显尖刻。如"处(处)"字的钩画出钩方向可略平一些,"家"字三撇行笔  相似文献   

3.
王兆春先生的楷书条屏,似有欧体和魏碑的基础.用笔比较沉稳,这是习楷必备的素质.但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是临帖不多,方法不当.笔法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千"字的撇笔、"山"字的竖笔、"蓑"字的捺笔等,用笔需要规范.二是结字比例不对."萬(万)"、"翁"、"踪"字各部分之间的分布,掌握得不好.三是落款用字问题就更突出,完全是个人手写体,无有法度可言.两印章之间应大于一章之距,"三月"与姓名之间可以不空.作者不妨写一点魏碑楷书,可能容易上手.  相似文献   

4.
正谢光前书友的行书对联,书写的是李白绝句的后两句。此作书法主要受文征明行书的影响,亦有唐人楷书的影子。用笔比较果断,提按顿挫、钩挑牵连均肯定不疑,笔力较强;落款、钤印也比较妥帖。文征明书法结体平正且常取扁宽之势,故字既能稳重,亦能舒展。此作结体多取纵势,且有的笔画不能舒展,如"轻(轻)、舟、已"三字的结体重心不稳;再者,对联中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比很重要,此作"两(两)"字太大,"声(声)"字太小,失于协调,需注意。  相似文献   

5.
正下面,我们来谈谈掌握小楷节奏的用笔方法。一、初学小楷当以沉着为本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有时间做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传)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这确是一种心得之言。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楷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他移;  相似文献   

6.
悟室评书法     
正王广庆书友的楷书中堂,书写认真,用笔老到。应是一位多年书写《颜勤礼碑》的书法爱好者。针对此幅作品,提如下两点建议:一、基本笔画需到位。此作中,字的捺画都与《颜勤礼碑》有些许出入,既不到位也不漂亮;几处长的横画,写得犹豫软弱,且倾斜角度太大;"浣"字的竖弯钩则完全没有颜体的味道。二、字的结构需准确。结构是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时必须要严谨。如"山、新、气(气)、间(间)、清、春、可"等字,作  相似文献   

7.
正亓遇松书友的楷书中堂取法颜真卿《颜勤礼碑》,整体大气磅礴,用笔精到,提按分明,点画厚重中不乏轻巧,变化较多;结字端庄开阔,稳如泰山,深得颜真卿字法之妙,可见作者在颜真卿楷书方面下过很大工夫。落款、钤印一丝不苟,妥帖和谐,堪称一件佳作。就整体细观,此作仍有一些小问题,如用笔中规中  相似文献   

8.
正拟(擬):由于在蜀素这种少用的材料上书写,即使是米芾这个书艺高超的大家也小心翼翼,不敢马虎,故而用笔沉实,字也明显厚重一些,这个特点一直到拟古的第二首中间部分还在延续着。先看"拟"这个字——起笔虽露锋但是用笔稍重,再加重至短横收笔处轻提上行,先重后轻顺势写出竖钩,再顺笔藏锋  相似文献   

9.
刘景汉先生的中堂作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取法颜真卿,有较好的基本功。取、厚、发字点画沉实,用笔比较精到,尤以取字写得精彩。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靠帖不紧,个人的习惯太重。如博、积字显得草率,主要是入笔和收笔不够精到。二是落款显低。  相似文献   

10.
单明初先生的毛体书法,用笔、结字、气息俱得毛体神韵,在习毛体书作中当属上乘之作.稍显不足的是布局过匀,缺乏毛体的磅礴气势,字与字之间还缺乏行气,如最后"今朝更好看"几个字显得有些字字独立,上下字之间笔画照应不够.再就是落款,"壬辰年秋"等以下几字没有使用毛体风格,显得不够和谐.名章宜上提一章位置,靠款字近一些.  相似文献   

11.
正高艺梅书友的楷书对联,用笔工稳精到,点画秀润,字形结构中宫紧收,体势瘦长,足见其对欧体楷书研习之深入。欧阳询由隋入唐,其楷书风格保留了前代险峻质朴的书风,因而在学习欧楷时不仅需要保证其法度的严谨,更需深入体察其风格特征中的古意。此作从用笔结字到章法  相似文献   

12.
田光耀先生的草书作品,有楷法,有性情,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个作品气象不错.从作品看,作者习字时间不短,也是有法度的.但总觉得还是格调不高,这是说作者有这样的基本功,应该写出更好的作品.我认为原因还是在取法上.建议作者靠靠帖来确立面目,尽量减少自己手下的习气.个别尚需注意的是用笔,第一个"山"字写得不够理想.其它,"春、轻、云、处"等字也欠精到.相信作者靠靠帖,一定能使书作大进.  相似文献   

13.
悟室评书法     
正孟明德书友的行书作品,笔法较为熟练,有相当的书法功底,给人以沉着、精到之感。用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激不厉,志气平和。字的结构有自己的面貌和风格,可见在创作上下过很多的工夫。以下几点,有待留意:一、有些字习气太重,如"云(云)"和"里"的转折、  相似文献   

14.
正"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赵孟的一句名言。结字,是因时、因人而变化的,这容易理解。如从大篆而小篆,从隶书而楷书,从行书而草书,因时代的变迁、书体的发展,单字的结字各不相同,正如同为楷书,欧阳询的严峻、颜真卿的宽博,也各不相同;从半方尺的尺牍,到六尺对开的屏条,结字也各不相同。但用笔也即笔法,说它"千古不易"似乎就令人不可理解,它不也是因时、因人而变  相似文献   

15.
正陈家骅书友的楷书中堂,气息雄浑,笔致沉厚,点画线条饱满,具有较好的笔墨张力。其起收笔藏头护尾,笔画较少出锋,藏锋处多用圆笔,收笔处笔锋较为含蓄,如"厚""幼"二字竖钩的写法。另外,落款用笔追求颜体厚重自然的笔画特点,稍有何绍基轻松灵动的笔意,整体较为自然流畅。其不足之处在于字形结构的处理不够稳定,未能  相似文献   

16.
郭可尧先生的“清风明月”镜心作品,用笔果断,行笔自然,整幅作品效果不错。其中“出”、“袖”、“入”字处理得很有神采,用印也很清晰。今后应留意的是:第一,要入帖,尽量避免个人习气。作品中的字还是显得随意了些,而看不到师承。第二,用笔应精准。现在作品中的点画,还欠精到。写得比较好的字,如“出”、“袖”字的竖笔,也缺乏干净利落的切入;其它“清”、“风”、“月”字,就更模糊一些。第三,要注意章法。作品的正文比较在意,而落款缺乏推敲。仅从提按上说,运用就不够充分。因而,显得与主文风格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正任启政先生的楷书对联,似由欧楷化出。两联之间用朱砂色简帛隶书落款。由此看来,作者有较强的款式变化意识,也有多方面字体的涉猎。作品整体布局合理,章法得宜,基本功扎实。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楷书看,虽由欧楷出,但欧的笔法还有待强化。如"(弃)"字的长横宜平,"之"字的点画不够精到,  相似文献   

18.
正第六讲钩法钩法,在汉字中形态多样。钩画名称,往往是根据其所依附的主笔命名:钩画与竖画组合称为竖钩,与横画组合称为横钩,其它还有斜钩、卧钩、竖弯钩、竖折折钩、横折钩、横折弯钩等等。例如:"事、巧、思、机(机)、讫(讫)、元、阁(阁)、功、穴、夷"等字。(图1)所有钩画,都是在一个长笔画末端,改变用笔方向,折笔用侧  相似文献   

19.
正陈益曼书友的楷书中堂取法魏碑,点画劲挺方硬,用笔果断沉实,尤其是方笔的运用较为突出,可见作者对折笔的运用十分熟练。此作结字多取平正之势,但字形略长,如"酒""初""皆"等字,不易表现古朴稚拙之意。因此,建议作者进一步丰富字形体势,提高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书法,是一种高尚美术,要从篆、隶、楷书入手,然后进入行草用笔,才有神韵。二抄书,可增人文思,而尤多习于实用之字。书法无他巧,多写便工。三关于方法的问题,前代书家都只讲理论,而不讲方法,所以我答复书法朋友们的询问,只讲"无死笔"三字。就是说,写字无死笔,不管你怎样组织,它都是好字;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现在我再补充四点:其一、多读。写字本来是读书人的事,书读得好,而字写不好的人有之,但绝没有不读书而能把字写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