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首先严格界定了"合乎事实"之"真",但在认知理性精神异化悖论的影响下,接下来却以混淆概念的方式把"合乎逻辑"之"明"说成是一种更重要的"真",结果在两者关系的问题上造成了一系列自相矛盾.其实,合乎事实之"真"才是认知行为的主导目的,合乎逻辑之"明"则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工具.只有深入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图形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明、散发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气息,容易使受众从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形式,其中所蕴积的精神与内涵,是华夏文明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才能将其中的精神和内涵延续发展,创造新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3.
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历史的继承性,也受其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也必有其哲学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书法家自身的才学胆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言"、"意"两个命题出发,着力将"言外之意"渗透入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阐述其在不同部类中的内涵相通之处,彰显出诗文之含蓄,画作之悠远,书法之隐忍,音乐之精深,园林之妙藏,在实践中见出真性,体悟出一番人生哲学与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言意之辨"中,荀粲、荀俣及王弼的立场均属于"言不尽意"派;欧阳建虽将其观点概括为"言尽意",但该观点却未能在逻辑上构成对"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荀粲"言不尽意"的命题透显出语言无用论的倾向;荀俣和王弼的观点则属于工具论的语言观,他们继承了中国语言观的主流传统;欧阳建"言尽意"的命题蕴含着另一种非主流的工具论语言观,此种语言工具论与荀俣和王弼所代表的语言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象"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愈《师说》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就当今而言,"四有"标准与韩愈的"师者"之论精神相通,意脉相连。教师必须真正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力行"四坚持",苦下"六功夫",勇攀"三境界",才是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相似文献   

9.
墨子将"尚贤"视为"为政之本",将"众贤"看作"为政之要",将"举贤"当作"为政之能",旨在创造"贤人执政"的制度,充分反映了墨子为政重贤,惟能是举,重才重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神圣"思想是其诗化哲学进一步玄冥化的呈现,蕴涵着"神圣"、"神性"、"神"的三位一体的内在气脉,涵摄着"自然"与"真理"的交织融合."神圣"逃逸了形而上学之桎梏,启示形而上学域外的另一维"它者",其是对人类世界不可知的留白,同时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拨.关注"神圣",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对人类世界说"不".  相似文献   

11.
在论述人文主义和奥林匹克主义是一脉相承及阐明人文主义精神是“人文奥运”理念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北京2008奥运会办成“人文奥运”提出有针对性的5条举措。  相似文献   

12.
崇高在艺术领域中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但在当代由于种种原因崇高却遭受了被冷落的境遇。通过考察崇高的本质及崇高对人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崇高永远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一维。当代艺术应该走出"躲避崇高"和"虚"与"伪"崇高的误区,重塑当代的崇高美,使崇高的精神旗帜高扬,从而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竞技运动中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的层面对竞技运动与游戏的内在同一性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分析竞技运动的内在精神与外显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剖析竞技运动各类"异化现象"的合理性及其产生根源,理清竞技运动的发展脉络,提纯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精神实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通过竞技运动中所特有的教化功能促进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北京奥运,把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对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以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这是北京奥运对于奥运精神的进一步彰显,使奥运精神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精神以其特有的功能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述新形式下加速中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和管理要树立“科学体育”、“以人为本”、“以教为本”和开放式的培训观念,提出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的高度概括,它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与"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的中国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其国际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总结为: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以"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人文的本质、体育人文观的内涵的阐述,分析了体育人文观的基本内容与体育人文观的作用。最后提出体育人文观的构建路径在于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奥林匹克运动困惑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入手.论述了导致“业余性原则”解体、“费尔泼赖精神”危机、“商业化倾向”加剧等奥林匹克发展的困惑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文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