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 《视听界》2010,(2):105-106
2009年4月10日-12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2009国际获奖纪录片专题片解析及社教类节目创作研讨会”在浙江临安举行。金坛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组成员与会,观摩了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的50多部获奖纪录片,以及2008年和2009年的国际最新纪录片,与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市场的挑战和频道专业化的冲击,中国纪录片创作在2004年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开始以整体的优势进入市场,同时民间DV制作机构,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中国纪录片在2004年不仅有了自己的专业频道,还以商业化的方式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2004年.中国的纪录片编导在与国外大师的直接交流中更新创作观念。2004年.凝聚着中国纪录片人太多的欢乐与酸辛、憧憬与梦想。  相似文献   

3.
史兴庆 《记者摇篮》2006,(10):18-19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 DV纪录片埘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李静兰 《新闻窗》2010,(4):66-67
有人说“纪录片的价值不在拍摄的技巧有多高,而在于片子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与岁月的痕迹。”我感觉这句话更适用于DV纪录片。2008年,我用DV套拍了两个以贵阳人民广场为背景的纪录片(2008人民广场》、《广场舞者》,使我对DV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DV开拓了我的纪录片创作思维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刘震  余索 《新闻界》2013,(11):37-40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创作的生态环境。除了传统的胶片及摄像机拍摄外,照相机等设备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纪录片制作之中。纪录片进入易拍、易编、易传的时代,但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以及逐步探索纪录片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拍摄媒介的易获得性、大众参与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是纪录片实现易拍的重要条件,未来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纪录片的市场机制也将会逐步建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不容乐观,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  相似文献   

7.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28日至31日,"人文中国"纪录片论坛暨2008-2009中国电视纪录片盛典在云南腾冲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和云南电视台联合主办.来自中国视协、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五洲传播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Discovery亚洲电视网等全国各级影视机构与节目制作发行公司的负责人、著名制片人、著名编导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近两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纪录片人在赋予纪录片追求完美、倾诉理想等崇高含义的同时把纪录片捧上了“神坛”,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套上理念的枷锁,从而使得纪录片远离世俗、曲高和寡。其实,纪录片不论如何崇高如何意涵深远.总还要通过电视屏幕进入百姓家庭。放低身段、回归凡尘才是正途,否则“真理”就变成了“歪理”.“歪理”也会成为“真理”。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年会暨第三届“纪录中国”评析表彰会,于2009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北京举行。笔者参与制作的《从流浪汉到篆刻家》喜获银奖。这部片子能够从280部413集参评节目中获得奖项,笔者作为主要创作人员之一,有深深的感触:一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要故事化、故事化,再故事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中国纪录片在创作题材、表现方式及传播理念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反映党的历史及大国情怀的主旋律纪录片成为年度热点。与此同时,新媒体冲击下传媒格局的变化对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微观叙事,多元素表达,国际视野,多渠道传播,展示了中国纪录片在不断追求艺术审美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纪录片产业化进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进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9年研究成果,该报告从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栏目、纪录片节目、纪录片市场状况、问题与对策五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冷凇 《声屏世界》2010,(2):19-20
冷凇:约翰娜女士,您好!2009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您作为评委参会。2008年您来过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观看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精品纪录片.此届您也看了差不多100部最经典的全国优秀纪录片.给您留下什么印象?您认为与2008年相比有何变化?约翰娜:首先的印象是中国的纪录片在坚持多元化发展。我欣喜地发现,中国纪录片在艺术把握能力上更加“自由”了,许多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和批判意识更强了。  相似文献   

14.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等,本期将继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莞 《新闻世界》2011,(7):239-241
我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创作理念上经历了教育与指导、客观与再现、主观与表现三个时期。在纪录片呈现不断壮大之势的今天,贾樟柯作为内地电影的第六代导演,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断推新,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好评。本文以其2009年制作的电影纪录片《海上传奇》为例,分析纪录片中的符号语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风风火火的年代 ,以《望长城》为转折点 ,在纪录片界逐渐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纪实”创作流派。《东方时空》栏目中大量纪实短片的涌现 ,无疑对纪实潮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后 ,是各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队伍群雄并起 ,佳作迭出。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在国际评比中暂露头角 ,捧回了一座座奖杯。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 ,这种“纪录片现象”可视为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现象。应该承认 ,中国的纪录片热摆脱了过去虚假、说教的模式 ,领悟了纪录片必须真实的真谛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  相似文献   

17.
楼兆成 《视听纵横》2003,24(6):79-8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经过艰苦的探索又开始了新的飞跃。纪录片以其具有真实时空里真人真事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的鲜明特征,再次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青睐。《望长城》、《沙与海》、《潜伏行动》、《嫁给中国》、《茅岸河船夫》等一大批在观念、方法和形式上有创新的高质量纪录片,  相似文献   

18.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变革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生存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让纪录片创作形式以及手法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革与创新,为了能够让纪录片可以在新媒体时代长远地发展,便需要深入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纪录片创作。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评奖于2003年8月结束。从获奖的作品看,总的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喜忧参半,仍面临突破的问题。一 题材选取历来为纪录片人所重视。在纪录片创作的几大因素里,选题成功率占近50%。 富有个性化题材的选取,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基础。获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长片一等奖的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