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音乐诗不仅是唐人对诗歌题材的一次拓展,而且是唐人从审美角度,对唐代音乐化的一种透视,这些以音乐生活为创作题材的诗歌,艺术地表现或再现了唐代乐器,乐曲,乐工的演奏情况,传达出听的感受和感想,在表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不落常套,情韵俱佳,特别是它以声喻乐渲染诗情,以形状乐传递深情,以典喻乐饱含激情,以感寄乐寓托真情的独特表现手法,尤为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2.
小学诗歌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感受性学习方式中落实。我们应该把理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还原,通过把文字还原成情景感受,把意境还原成画面感受,把情感还原成朗读感受,从而让抽象的诗歌教学化抽象为感受,化经典为生活,化说教为体验。  相似文献   

3.
严云晓 《中学文科》2008,(3):121-122
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一个让学生体会美,欣赏关进而品评关、培养关的一个过程。文章从领略古典诗歌的乐(yue)意、体会古典诗歌的情感意蕴、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四个方面分析了在教学中关育教学过程的完成,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4.
"旗亭画壁"之事反映出了唐代诗歌音乐传播的某些特点。由于盛唐时期宴饮赏乐文化繁荣,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才有机会在酒楼"免费"听歌。梨园乐人出宫表演,促进了宫廷与民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旗亭画壁"中,乐人采用[凉州]曲调演唱诗歌,入乐演唱时对原诗进行了截取或修改。乐人与文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贴近,乐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人诗歌。在诗歌音乐传播系统中,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优",而入乐传唱对诗歌的接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礼乐诗歌是雅乐乐章的组成部分,以描绘祭祀天地宗庙、朝觐盟会、阅武告捷、新谷祷雨、敬老立学诸礼为主要内容,展示出礼乐相成的独特情境,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礼行乐奏的仪式情境;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诗礼交融的审美情境.典礼仪式实践,其环境的选择、场景的构设,以及人物服饰、举止、语言、歌唱、舞蹈等因素构成一个综合展演的"仪式情境".乐章应用于"仪式",是仪式情境的组成部分;描绘典礼的诗歌,又以仪式情境为抒写对象,以特别的"礼""乐"意象,构建起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德"为礼之灵魂,"和"为乐之功能."礼"是躯干,"乐"即精气.有躯干可以站立,通精气才有生命.礼乐配合中,"乐"的"流走"把"礼""贯穿"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当诗人用"诗"再现这一"有机体"时,便创设了诗、乐、礼浑然一体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是英国19世纪诗坛上的一颗巨星。华兹华斯的诗歌放弃雅致雕饰的古典主义诗风,用淳朴清新自然的语言来抒写大自然中的景色、生活中的人物及其周围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沉思。本文将就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表现的自然主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学诗歌教学,是美育的较好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一部分为诗歌,它们都是古今诗歌中的佳品,是文学作品的精华,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些作品,正适合青春期情感充沛、想象丰富、而又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中学生品味。所以,利用中学诗歌教学的得天独厚的契机进行美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提高学生对诗歌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同时也相应提高对其他文艺作品的感受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从而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公认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营造情境,引领学生还原古诗所表现的生活,走进古诗的情境,融入诗人情感世界,以求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应对高考,又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为学生终身幸福打下基础。教学情境的本质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和生动的生活事件,它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优化"美读诗歌"的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精心优化"悟"的环节,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从写作技巧、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方面品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陈颖 《湖南教育》2007,(11):30-31
熟悉阅读诗歌的策略,重构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诗化心灵的过程:探究诗歌文本。直观诗歌意义;感受诗歌情景,孕育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真情,进入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1.
和腴调和之美其实陶渊明诗歌甚至于陶渊明本人给我们的直观感受,而"调和"这一特点更是体现在了陶渊明的方方面面,诗歌生活乃至于人格都透露着这种和谐,作者通过分析陶渊明的一些诗歌来阐释对于陶渊明"调和"这一特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3,(A1):21-22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重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境生象外",象是境的依托和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境是虚化、无限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象的选取来源于生活感受和文化背景,境的创设和感悟则取决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经历。  相似文献   

13.
南朝陈代的诗歌受人关注的主要是宫体诗,它是梁代宫体诗的延续,以赏玩的笔调表现女性生活,成为陈代诗歌中的一支。然而陈代还有山水诗、边塞诗,二疏离了宫体诗的风格,前步竟陵八友山水诗的后尘,更多承袭的是谢朓山水诗中清丽的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齐、梁诗的风格;后出自以军乐为乐的风习,在对边塞生活的表现中,呈现出新的诗歌面貌,从而奠定了唐以后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今诗坛一个默默的耕耘者 ,钱志富的诗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其朴素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极其丰富奇特、跨越多层视野的想像和对题材的精心把握、诗歌修辞的营造以及对现实和理想的深刻思索。诗人从充满诗意的生活经验中所获得的对生活的外在感受和内在要求是其诗歌生命长盛不衰的最大源泉  相似文献   

15.
程娟 《文教资料》2006,(24):82-83
诗歌中情与理的关系涉及到人们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体现着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生命奥秘的探索和认识。诗歌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艺术表现,必然凝聚着人类思想感情的火花和理智的光辉,从中可以窥探到人类无限丰富的对象化历程。诗歌中情与理的恰当表现,关键在于符合人类审美心理的艺术规律,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用传统诗论中的术语来说,也就是要有“趣”——情趣与理趣。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清新、深远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的。诗歌的鉴赏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同一首诗歌,各人感受不同,所体会的意境也就不尽一致。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呢?诗歌的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意“和“境“两  相似文献   

17.
漫谈唐代的音乐与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是艺术殿堂中的一对孪生姊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的音乐发达,诗歌鼎盛,除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外,首先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使音乐与诗歌都受益匪浅,再就是文学修养高,音乐造诣深的诗人参与音乐的创作,改造及演奏,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诗乐同源,诗乐一体,自古而然。诗人把音乐作为审美对象,以音乐生活为诗歌题材,便产生了音乐诗。用诗的形式摹写音乐,源于《诗经》,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的不断发展,至唐代尤其是中唐,诗乐融合达到巅峰。不过,以诗状乐,诗人的筹码并不多,  相似文献   

19.
音乐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 ,是艺术殿堂中的一对孪生姊妹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的音乐发达 ,诗歌鼎盛 ,除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外 ,首先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 ;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音乐与诗歌都受益匪浅 ;再就是文学修养高、音乐造诣深的诗人参与音乐的创作、改造及演奏 ,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按照天宝十载玄宗敕文的预兆,唐代音乐原本有中央控制下渐进下移的可能,但随后不久的安史之乱及长期战乱彻底改变了这一渐进式发展道路。大时代没落的历史背景下,禁乐下移脱离了中央控制,宫廷音乐也以突变形式下移。宫廷之外,官员家妓、藩镇及地方政府乐舞、民间音乐等兴盛,并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乐坏"之后,这一时期公私乐发展的"合法性"也得到制度追认。乐制崩坏、"禁乐"下移对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音乐诗描写对象由宫廷之内转向宫廷之外;(2)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创作;(3)以刘禹锡为代表的竹枝词创作;(4)文人词创作开始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