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怀勤 《今日科苑》2011,(20):51-52
2010年7月10日,欧空局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在飞往目标星体的征途中,成功飞掠"鲁特西亚"小行星,并对其进行了拍摄。这是它第二次顺路探测小行星,且具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尹怀勤 《百科知识》2011,(14):11-12
小行星被认为是处于萌芽期但未得到机会成长起来的“行星婴儿”,探测小行星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起源,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正在奔赴灶神星和谷神星的小行星探测器被命名为“黎明”号的原因。5月11日,美国宇航局宣布,黎明号探测器拍摄到了太阳系最主要的小行星之一——灶神星的图片。接下来,黎明号即将开始对灶神星为期至少6个月的观测。然后,于2015年赶到谷神星继续观测,最终完成对两个小天体分别近距离绕飞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3.
尹怀勤 《百科知识》2009,(14):22-23
“隼鸟”号是日本研制并于2003年5月9日发射的小行星取样航天器,其探测目标是“丝川”小行星。2005年9月初“隼鸟”号与目标天体交会,最终成为“丝川”小行星的人造卫星。近日有报道说,  相似文献   

4.
正小行星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针对小行星组成物质、物理特征等科学探测,对于研究太阳系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球附近存在大量潜在危险小行星,相关探测任务可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技术,提升小行星防御能力。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在今年元旦成功近距离飞越了太阳系边缘小天体"天涯海角"。探测器在此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正缓慢传回地球。近日,《科  相似文献   

5.
<正>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就有一个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自从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现已被升级为矮行星),人类已经在那里观测到十几万颗小行星。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它们不仅折射太阳系的过往,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迄今已有多个探测器对小行星进行了探测,最近的一个是2016年9月启程的。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重大项目旨在显著地提高我国航空物探勘查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探测深度,形成强大的系统研发能力和勘查能力,使我国航空物探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资源由地表到地下的快速、高效、多尺度、大深度的立体探测,满足国家资源和环境勘查对航空物探技术的需求,提高我国能源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项目不论在项目级别、单项经费投入,还是在技术目标要求和技术难度等方面,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地质矿产领域中的首次。  相似文献   

7.
最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成功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入轨,以及后续的小行星、木星系和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已迈入深空探测发展新时代。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战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行星科学研究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多个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科学特征。本文在分析交叉科学研究和国内外深空探测科技发展基础上,讨论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现状、机遇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欢 《金秋科苑》2011,(6):84-85
目前世界上在运营动车中跑得最快的和谐号测试列车,计划于2014年首飞的国产大飞机C919大型客机样机,拥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天河1号"超级计算机……在2万多平方米的大舞台上,平时人们难得一见、却个个堪称重量级的诸多明星科研成果纷纷登台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在这次展览中,我国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模型首次与公众见面。有关负责人透露,该探测器将于2018年奔赴火星,执行我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据科技部介绍,展览共有"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发展"、"加快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7个展示单元和4个虚拟单元。据悉,本次"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一直持续到3月14日,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I0013-I0013
<正>[导读]科学家利用欧洲"赫歇尔"远红外线太空望远镜,第一次明确探测到太阳系最大且最圆的小行星即谷神星(Ceres)向太空喷涌出羽状水蒸气。科技日报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22日报道,科学家利用欧洲"赫歇尔"远红外线太空望远镜,第一次明确探测到太阳系最大且最圆的小行星即谷神星(Ceres)向太空喷涌出羽状水蒸气。该研  相似文献   

10.
由科技部支持的国家863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9月28日通过验收。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一号"任务至此才算圆满完成,该卫星获取的数据足够让科学家研究10年。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I0015-I0016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阿波菲斯”不仅是古埃及黑暗混乱和破坏之神的称谓,同时也一颗对地球危险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它于2004年被科学家首次发现,令人震惊的是该小行星可能在2029年或2036年与地球发生碰撞,表征撞击概率的杜林危险指数一度上升至四级。近日,欧洲空间局的赫歇尔太空望远镜对“阿波菲斯”99942小行星进行观测,发现它的块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20%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15日,一颗小行星从距地球2.7万千米的地方掠过,同一日,一颗陨石在俄罗斯上空爆炸。两起事件的发生让如何保护地球安全成为关注焦点。据美国宇航局估计,平均每40年就有一颗小行星从地球附近掠过。面对存在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有两个基本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是,在大小足以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13.
行星地质学是从天文学和地质学中发展形成,借鉴传统地质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环等固态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随着太阳系探测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涵盖行星固体圈、行星表面环境、行星资源以及生物或适生环境演化等多个方面。行星地质学与月球和深空工程探测相辅相成,工程探测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而行星地质学的新发现又能很好地促进工程探测的实施。但目前我国行星地质学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在研究平台和研究队伍上仍存在很多短板。行星地质学是跳出地球看地球,进一步比较、拓展、深化和推动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随着国家深空探测科技战略的深入推进,行星地质学研究的制约愈发明显,需及早布局、大力发展,以满足学科发展和工程探测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正一颗直径约13米的小行星有1/4 166的概率在2022年5月6日撞向地球。不速之客2年之后造访的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对地球来说,任何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都不能掉以轻心。未来如何抵御可能对地球造成较大撞击威胁的小行星?多年来,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寻找方法。例如,2005年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深度撞击"号发射的撞击舱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以研究该彗核的成分,同时间接尝试防御小行星撞击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1 999年 1 0月 1 4日 ,“中国科学院星”命名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会上致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代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 ,向中国科学院颁发“中国科学院星”命名证书。这是为庆祝中国科学院成立 5 0周年而命名的。这颗星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小行星项目组 1 996年 3月 1 1日在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兴隆基地进行小行星天区观测中发现的。 1 998年 1 0月 2 3日 ,该项目组以 ( 780 0 )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  相似文献   

16.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11,(16):23-2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日宣布,将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小行星收集样本,以探索太阳系组成和生命起源,研究如何减少地球遭天体碰撞危险。这一探测器定于2016年发射,前往一颗编号为1999RQ36的小行星,探测器定于2020年抵达小行星,预定2023年重返地球。为什么人类对小行星探测那么感兴趣?这次探测计划将对人类有哪些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过初步研究分析.欧洲航天局的科研人员对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5日晚间近距离飞掠2867号小行星”斯坦斯”进行的观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此次“罗塞塔”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能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小行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2月 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给予了最高荣誉奖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了此项殊荣。“袁隆平星”(1999年 10月 2 6日 ,中共中央曾将我国发现的 8117号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是怎样升腾起来的呢 ?一袁隆平是 1930年 9月 1日来到人世间的。他的父亲袁兴烈 ,祖籍江西德安县 ,先父大学毕业后相继担任平汉铁路局高级职员、冯玉祥部驻重庆中校副主任和国民党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事务科长 ;母亲华静 ,江苏…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I0012-I0013
在遥远的太空,嫦娥二号又向地球传来了好消息。1月5日23时46分,成功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突破1000万公里。这是中国航天飞控史上最远的“太空长征”,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飞行控制能力得到新的跃升。  相似文献   

20.
日前,科技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了“武衡星”命名仪式,以此褒奖和纪念我国这位已故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至此,由国家天文台发现的,以我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已有1 4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向武衡的家属颁发了“武衡星”命名证书,周光召院士颁发“武衡星”轨道图。经中科院地学部建议、中科院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提名委员会已于2 0 0 4年3月6日正式批准,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 999年1月1 4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560 88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武衡星”。武衡院士(1 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