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离不开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基于一般系统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应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以及目标性四个原则,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厄,包括:整体性不足,顶层设计亟待优化;相关性受限,校企协同合作不畅;动态性受阻,开放水平程度不高;目标性模糊,培养标准尚不明晰。据此,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持续优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培养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加速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开放水平,加快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的落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石油化工类高等院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面对的竞争压力,指出了目前该专业学生培养体系的不足.提出了针对.石油化工特色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了"社会直通式"培养模式,阐述了.理论与工程兼顾"的教学理念,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具体改革措施的探讨.论文对新时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6年,依据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教学设备装备标准.新的教学设备装备标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探究性实验为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形成了以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为主线,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为辅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和装备下,教师为了上好物理实验课,就应把握好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改革以新工科为背景,因此需要紧跟社会需求,紧合市场发展,紧绕新理念的工程教育方向,多种专业方向齐头并进,以新的专业知识体系开创产学融合新模式,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以东北石油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专业认证"系列改革基础上,提出具有鲜...  相似文献   

5.
文章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标准和要求,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过程装备密封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资源投入、合作平台建立以及全面发挥师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对课程改革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对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东盟语种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特色,构建以国内与国外、校内与企业"双主体"合作共建的实训教学体系,完善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获取职业资格证纳入考核标准范围,成为培养应用型东盟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主导模式和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一所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一定规模,质量目标(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明确之后,根据各门课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模式构建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本文构建了一个由教学过程、考核过程和反馈过程组成的"三位一体"式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校传统培养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理实一体,工学融合"为理念,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的"四对接"应用型本科软件类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校企融合的支持平台、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四项建设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9.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与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深入合作,以社会分工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前提,创建了"学校+公司"办学模式.该模式基于对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资质需求、国际公司对人才特质要求的综合分析,建立一整套以"4c+6R"人才培养体系和54个管理文件组成的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了多个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人才资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IPO"教学方法培训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善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培养学生现场实际应用能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对<地铁施工>课程实施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依托天津地铁合作教育工作站,采用"双循环轮换"组织模式,教学模式上采用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