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贽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终其一生反叛传统道学思想。从时代、地理、家庭环境及其心学渊源来探讨李贽人格之形成,并以其形成之人格与封建儒教之对立来探讨李贽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李贽改革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对李贽改革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李贽改革对今天的启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李贽批判孔孟教条,提倡童心真情,促进了明代中叶以后浪漫思潮和市民文学的兴起,李贽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峻然、辞锋犀利,是中国思想史上少有的异端思想家。但李贽对旧思想的批判缺少正面的理论建树,童心说以自然人性为基础显得苍白无力。李贽思想上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李贽的悲剧命运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明代后期名震朝野的异端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都是老年时期寓居并讲学鄂东期间完成的;他的思想特别是独特的教育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充分展示出来的。本文对李贽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李贽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命题,提出了“童心说”的文艺主张,以其在当时反传统、反迷信偶像的大无畏精神,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李贽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曾在守制期间率家人参加抗倭的斗争。李贽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对当时的践迹保守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李贽的思想对明、清两代及“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中,李贽也被选为我国历史上八十三位英杰之一。这都表明李贽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李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过直接影响,李贽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过交往,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俄罗斯,以及东南亚诸国,有很多学者都从事李贽研究。这说明李贽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贽辞官。有一个长期的思想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不为学者所注意,或被简单化了。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被他自己和他的好友真实完全地记录下来,而本文只不过把这些记录顺序展示出来,就能让读者看出李贽辞官那曲折长久的过程了。  相似文献   

7.
破疑即是悟     
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面对诸多问题,我想起了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说过的话。他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惟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这句话是李贽四百年前讲的,但在四百年后的今天,却依然具有提示作用。他提示我们,要牢牢记住:“惟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的哲理。  相似文献   

8.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之心,是没有被“道理闻见”所污染的纯洁的本心。李贽极其推崇童心,它是李贽人格美的标准,是他人生哲学的真谛。“以自然为美”,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极力推崇的艺术美。《童心说》日“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平生,最推崇童心,因为童心是不会弄虚作假的。而“真”是李贽为人行文的灵魂。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中这样记载:“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如此待人,似乎过于不近人情,无法让人接受。但这才是有棱有角,直截痛快  相似文献   

9.
李贽的思想中存在着极浓的魏晋情结。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晚明“狂士”李贽与魏晋狂人的心灵默契,千古为友,实乃基于他们共同的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社会人生理想;这也是李贽魏晋情结的内涵及其意义之所在。当然,相比魏晋名士,李贽的社会人生追求更加高远明确,对专制社会的抗争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更加自觉和勇敢,因此他伟大。  相似文献   

10.
信仰问题     
王国华 《学习之友》2013,(11):11-11
明朝万历年间,思想家李贽雇用了一个和尚名为常志的。帮自己抄写《水浒传》。常志抄,李贽点评,刊为流传后世的李评水浒。 这个常志也算是妙人,擅书法,先为书吏后出家。李贽跟他聊过几次,深觉其志向远大,便高薪聘来。李贽评水浒,激情满怀,击节拍案,常发惊世之语,尤其赞赏书中的鲁智深,以为鲁智深是真修行,而不肯吃狗肉的诸位长老迂腐不堪。常志深受李贽思想的影响,举手投足皆仿效鲁智深。开始李贽还没当回事,后来常志跟同辈们争论,一时兴起要放火烧掉屋子,李贽数落了他几句,常志反问道:“我看你还不如五台山上的智证长老呢,智证长老能客鲁智深,你就容不下我吗?”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批评家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在创作论、主题论、人物论等方面皆反对李贽的观点 ;而在“自娱娱人”说、宋江形象、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虚构等方面则承袭叶昼的一些说法。金圣叹为了出名 ,大反甚至大骂李贽 ;而其狂傲性格使他在承袭叶昼时又不标明。金圣叹反李痛快 ,而承叶则极不诚实。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13.
焦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博学多识而名于世的学者之一。在他广泛的学术交往中,李贽和徐光启是较为重要的两位学者。焦竑帮助李贽修订《藏书》《续藏书》等重要著作,在传播李贽的学说上,作出了贡献。焦竑与徐光启学术交往的基础,是二人在学术思想上都主张学以致用。在政治见解和政治态度上,焦竑和徐光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从他们的学术交往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李贽的思想是丰富复杂的,他具有非常突出的尊孔崇儒的一面,又清醒地看到理学家把孔学儒教神秘化权威化,以扼杀人性、维护专制统治的残酷和虚伪,因此又坚决反孔批儒;他出家落发,但又倡导三教归儒;李贽的思想亦儒亦道亦佛,又非儒非道非佛。李贽复杂多元的思想,受陆、王"心学"理论的影响和启发,却以其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人本精神而成为"异端",成为晚明思想解放思潮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李贽,晚明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推进明代新文学风尚的优秀文学家。李贽散文表现了极高的论辩技巧,或沉稳镇定而绵里藏针;或嬉笑怒骂,寓讽于谑;或斩截直露,一任激情的奔腾流淌,使文章气势凌厉,表现出理论的雄辩性和强大的威慑力。李贽散文敢喜敢怒,敢歌敢骂,一任喜怒之情的宣泄,形成了独具个性特征的文章风貌。这种以高扬个性、“独抒性灵”为特征的文章风貌,也是明代新文学风尚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李贽,晚明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扼杀,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理学的虚伪;他直面现实,批判历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及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世人或以为狂,或以为可杀,对他百般诋毁、驱逐和迫害。李贽狷狂孤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17.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文献。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李贽的八股文合乎儒家传统但不迷信圣人之言;始终坚持对于真理的追求构成了李贽八股文的思想基础;李贽将八股文与文学作品同等看待,主张八股文必须有澎湃的激情;保持纯洁的心灵是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勃勃生机的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18.
李贽研究在国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思想学术界亦有重要大影响,日本、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均有一些学者从事李贽研究。本文侧重介绍了日本、美国、新加坡以及意、法、瑞士、前苏联等国学者研究李贽的概况与实绩,进而阐述了李贽思想对各国思想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降清是钱谦益一生中的最大转折,他内心充满悔恨,决意不再著述。然而,顺治四年,钱谦益涉嫌卷入山东起兵案,他开始以诗来表明自己的复明心迹。顺治五年,钱谦益因卷入江阴黄毓祺案而被管制于南京。管制期间,他与遗民故老广泛交往,并最终融入了遗民的文化圈,完成了他入清后的心态转换:从誓断笔墨、佛门忏悔到怀明反清、以笔报国的心态转换。  相似文献   

20.
李贽由于学问渊博,思想高奇、胆识过人、名声巨大,所以进步人(包括哲学和学)聚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集体,使鄂东麻城成了进步哲学的中心;同时他还使湖北诞生了公安、竞陵两大主宰晚明坛的进步学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