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是桐城派的领袖方苞。方苞在清朝文坛上,曾领一派风骚,他描写山水景物、记叙人物逸事的小品,清新有致,很有生气。《左忠毅公逸事》就是十分出色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方苞的散文名作《左忠毅公逸事》,是其"义法"说的典范之作,因此,对原文"义法"的梳理与掌握,是翻译《左忠毅公逸事》的必要环节。谢百魁对《左忠毅公逸事》的英译,紧扣原文讲究"义法"的特色,用词简洁准确、句章连贯、内容前后相应,但同时因囿于对原文"义法"的再现,谢译存在着些许的疏漏与遗憾,这些对于我国古文译介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安徽/潘峰《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重点是理解“野史”类文章选材特点,把握主旨;难点是一组近义词的区分。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教案: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史公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体裁上看是纪传体,一般用翔实的史事全面叙述人物生...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注解①里,编者将“逸事”注为“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我以为此说极为不周。既然是“散失”且“没有流传”的事迹,那  相似文献   

5.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书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流涕”的史可法,衬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相似文献   

6.
马志伦 《学语文》2012,(3):23-24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他记事类文章中的精品。全文寓情于事,以形传神,和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写法类似;又以左光斗和史可法师生之间的互衬,凸显人物的光辉形象,这又和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写法相仿。  相似文献   

7.
<正>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笔墨经济画形象。这篇散文着力塑造了左光斗这  相似文献   

8.
《左忠毅公逸事》语言十分精炼,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的细节描写,着墨不多,而隐涵深厚,又使人物思想性格鲜明突出,这是方苞记叙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左忠毅公逸事》初看起来,文字平自如话,写作上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加上又是自读课文,极易被教师、学生忽略过去。但如果我们用心去分析、体会、领悟,就会发现《左》中三美,美不胜收。其美的特色表现  相似文献   

10.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明朝末年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所谓逸事,就是正史所未收所未载,世人所不大知道的事迹.但这些事迹,又很足以表现其人的性格、品德、情操和业迹的,而不是一般的平庸的无足轻重的琐事.  相似文献   

11.
兵家有云,在战争中,谁能首先集中优势兵力,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作文犹如打仗,谁能集中笔墨,谁就能写出好文章。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撰写科学家周培源的传记。原稿写了周培源从20世纪40 年代到70 年代的大量感人事迹,后来诗人臧克家叫他读清代文学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此文不像正史作传那样全面地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集中笔墨,从人物的一生行事中选取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所写的内容,对人物的一生行事来说也许是一鳞半爪,但却能有力地显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光彩。徐迟从《左忠毅公逸事》中深受启发,于是重起炉灶,集中笔墨,只写…  相似文献   

12.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通行注本训“瞿然”作“惊视貌”,中学教材亦如是。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左忠毅公逸事》,编者在“自读提示”中说:“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这里所说的“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肤浅,绝不是作者原有的全部命意。如果仅限于“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何以不用“遗”字?持这种意见的,还有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的《文选和写作》(第三册)也在《段太尉逸事状》的注释①中说:“逸事,史书没有记载过的事迹。”二者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视学京畿。”课本注:“视学京畿:任京城地区的学政。”笔者以为此注疑点有二:一是这里讲的是左光斗做什么事情,而不是讲他担任什么职务;二是“学政”这个职官,明代没有设置,直到清代时才设置。《辞源》上讲得明明白白:“学政,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也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  相似文献   

15.
高二语文新教材《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清初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作品。左忠毅公(1575-1625),名光斗,字遗直,明安庆桐城人。忠毅是他的谥号,公是对他的尊称。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辇下(京城)震悚”。(见《明史》)后又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种稻。天启四年(1624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次年与杨涟同遭诬陷,死于狱中。弘光帝时追谥为“忠毅”。逸事,是指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迹。一般地说,记叙  相似文献   

16.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左光斗对史可法的一番话,共53字,文末作者还特意说“狱中语”乃其宗老(左光斗之女婿)“亲得之于史公”,明其无欺。查《明史》左、史之传,均无记载,倒是钱钟书先生经过考证,发现左光斗的“狱中语”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史可法《忠正集》中...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中,有一段左忠毅公训责史可法的话:“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其中“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一句,课文只注释“奸人”与“构陷”,至于全句如何翻译,注释未提及。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言文则直接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德育内容极其丰富深厚。以第四册为例,其中的八篇文言文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指南录〉后序》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教育学生宽厚待人, 真诚交友;《左忠毅公逸事》则可让学生学习左忠毅公面对强暴,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伶官传序》则可教育学生要居安思危等等。文言文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感情上达到共鸣,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三种简单易行的方…  相似文献   

19.
湖北浠水县团陂高中消礼俊同学来信问,高中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左膝以下筋骨尽脫矣”这句中“左膝以下”到底是作主语还是作定语。我觉得,虽然对一名中学生不一定要求他钻研这种比较专深的问題,但肖  相似文献   

20.
杂谈一:“形散神聚”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中的“形散神聚”,指的是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要步伐一致。学生可以质疑,可以讨论,可以争辩,其思维应当呈现放射性。例如:《左忠毅公逸事》当中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