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4年11月25日,“安东尼奥尼回顾展映”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幕。 已年届92岁的安东尼奥尼,以《奇遇》(1960)、《夜》(1961)、《蚀》(1962)、《红色沙漠》(1964)感情四部曲的拍摄,奠定了他作为电影国际大师的地位。1972年,安东尼奥尼应中国之邀前来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却在1974年遭到中国政府的严厉批判,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文革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回忆的力量     
这些年,读到的传记和回忆录作品不少,也常常有人怂恿我写这样的东西.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回忆往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内容.读了不少回忆录,总不满意,也不知道为什么.前两天闲翻旧影碟,翻出意大利纪录片大师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好久没看了,又把它重温一遍,看到了熟悉而新鲜的画面.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受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邀请来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有关方面的陪同和安排下,拍摄了北京、河南林县红旗渠、苏州、上海这些接待方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禹成明 《现代传播》2003,(6):126-128
世界上有名的导演大多拍摄过纪录片 ,斯皮尔伯格最近就用胶片记录了二战犹太人幸存者口述那段耻辱的历史 ;据说日本人出资 ,田壮壮带了一帮人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拍出了纪录片《茶马古道》。故事片导演拍摄纪录片 ,让人想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阿仑·雷奈、安东尼奥尼。第九届 (2 0 0 2年度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2 0 0 3年 9月 6日至 11日 ,在石头城南京结束。获得本届纪录片 (长片类 )大奖的导演就是一位故事片导演 ,他的名字叫施润玖 ,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拍过张楚《姐姐》MTV、纪录片《陕北》 ,最有影响的电影作品是《…  相似文献   

4.
1973年底到1974年初,在江青一伙精心策划下,全国各地媒体连篇累牍大批特批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并波及海外。此举严重干扰破坏了当时的中国外交,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其险恶用心就在于攻击、陷害周恩来。  相似文献   

5.
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战势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月,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带领摄制组来到中国,他此行目的是拍摄一部关于中日战争的纪录片。到中国之前,伊文思已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导演。凭借实验性纪录短片《桥》(1928年)、《雨》(1929年),他在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中显示出才华,1936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西班牙的土地》,在积累了实地拍摄战争题材纪录片经验的同时,也坚定了他用影像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决心。伊文思此行的目的,是用影像记录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下遭受浩劫的中国,获取世界各国的同情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新世说     
大导演安东尼奥尼30年前怀着美好心境拍了纪录片《中国》,被指责诬蔑而遭十亿中国人狠批,然安氏闭眼前仍怀念他记忆中那东方的声音:“我爱北京天安门……”却不曾想时隔30年,CCTV-1冠以经典纪录片追述安氏之经典《中国》,大导演于那世中当足矣。  相似文献   

7.
阿米里奥此次拍摄的“中国”,距离上一部著名的、同样由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已近35年,它们都诚实与诚恳,但方式显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补画背心     
1974年,我们准备出版一本林县《红旗渠》的书,已经编好,正准备付印。不巧,赶上了批判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电影导演),因为他拍的纪录片《中国》丑化“文化大革命”,其中有林县毛驴拉磨、夫妻打架等几个反映中国落后面  相似文献   

9.
正一、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现实图景我国少数民族纪录片创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3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首次将摄像用于田野调查,拍摄了关于苗族生活的影片。30年代中后期,"中央电影摄影场"先后拍摄了《奉移成吉思汗灵柩》、《西藏巡礼》、《新疆风光》;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展示蒙、藏、回、苗、彝等各族人民抗战情况和风俗人情。50年代,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大团结,许多宣传中央民族政策和反映民族地区解放后新气象的影片相继问世,如  相似文献   

10.
莫青 《今传媒》2016,(10):107-108
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播出,让笔者看到该纪录片的策划者们不仅仅是在拍摄制作一个纪录片而已,从策划选材到拍摄制作,再到播出宣传,最后形成品牌节目,他们做的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遗产传承的一项事业,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则是这项文化事业最好的载体。本文主要探讨一个微纪录片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相似文献   

11.
<正>"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短短28个字的一首儿童歌曲,却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成为漫长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共有的童年记忆。1972年,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拍摄纪录片《中国》,以此歌曲拉开了这部饱受争议的影片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美国儿童曾用生涩的汉语演唱这首歌曲欢迎他。而在2006年热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又成了强化幽默效果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2.
王浩任 《东南传播》2018,(8):138-140
2010年10月,《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发展我国纪录片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大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纪录片市场的潜力开始全面迸发.而《水果传》正是在这竞争激烈、众多真人秀纪实节目火爆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再次造就了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后的"B站纪录片奇迹".全片在题材选取、叙事角度、拍摄手法和声音运用方面,不仅充分展示了科普类纪录片的知识性,而且也完成了影像风格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起步较晚,却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龙脊》、《最后的山神》、《壁画后面的故事》等等,都在国际国内博得了好评。但纪录片要走向成熟并有所突破,电视人还需进一步地总结和探索。要拍出好的纪录片,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一、选题慎重电视纪录片的选题,比起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的选题难度要大。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周期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两年,如果选题不  相似文献   

14.
《愚公移山》是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于1971-1975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作品长达763分钟,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除此之外,作品拍摄的"真实性"也在纪录片界引起广泛争议。而回溯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了伊文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这部《愚公移山》。本文将从伊文思个人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时代发展下技术进步引起的拍摄观念革新和伊文思同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三个方面分析《愚公移山》的拍摄动因。  相似文献   

15.
李德银 《新闻窗》2008,(6):114-115
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拍摄的中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12月在中央一套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11集共550分钟的纪录片由摄制组深入我国各大原始森林,拍摄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鹎、东北虎、长臂猿等珍稀动物及它们生活的“家乡”,用精美的镜头展现了人、动物与森林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好不好看,不在于它是否有意义或宏大叙事,而是取决于素材的拍摄质量和有没有发现好的故事。回顾纪录片《梁子岛纪事》(获“2006年中国十大纪录片奖”)的创作过程,发现典型、发现故事一直是我们坚守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李鹏 《新闻世界》2010,(12):170-171
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部金融类纪录片《华尔街》制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的介绍,简要分析了金融类纪录片在我国诞生的客观条件,并以《华尔街》为例探讨了金融类纪录片的拍摄特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8月底,南京广电集团拍摄的4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再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在业内引起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9.
张涛 《视听纵横》2010,(3):108-109
《茶马古道》是KBS(韩国广播公司)与NHK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与多部NHK独立拍摄的栏目化纪录片相比,《茶马古道》一片并没有风格的关键差异,可以作为NHK栏目化纪录片的研究范本。  相似文献   

20.
经常和同事们探讨一些纪录片的创作经验,印象中谈的比较多的是表现手法和表现主题方面的内容。宋晶晶在《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因素》中也提到:“过去,我们往往看重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研究,而不从传播效果和受众的角度去研究纪录片的其他因素。”我不能确定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如何,但觉得更有必要从观众的角度来审视20多年来纪录片创作所走过的路。《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因素》还举出这么一个例子:“日本NHK曾经和中方合作拍摄了关于长城的纪录片,双方的前期拍摄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得到的素材也就很相似,编出的片子在各自的国内也都获得了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