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当前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大、不平衡的现状,利用跨区域协同实践共同体,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双师课堂教学,能推动区域整体性教育发展与教育帮扶.文章以区域薄弱学校为实践对象,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构建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双师课堂推进区域教育帮扶模式,结合现有的"双师课堂"设备系统,开展面向广东省信宜市的双师课堂推进区域教育帮扶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证明,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双师课堂能够促进区域学校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区域内教育成效的整体提升与教育帮扶.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互动视频直播技术的双师课堂,在原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壁垒,吸收先期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常态化应用,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师生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本文从双师课堂新生态理念和基本架构、双师课堂环境建设、创新实践应用模式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教学新生态,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与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展开系统剖析.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教材内容中缺失课程思政目标与价值、缺少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思想且缺乏对相关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设计含混模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还存在教学资源配置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缺失等现实困囿.为此,通过理论剖析和实践教学,结合试点学校的教情、学情等因素,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路径,为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背景下,虽然“双师课堂”的独特价值日益引起教育教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运用,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结合当前线上教学显露出的发展动态,针对“双师课堂”的内涵、挑战与机遇、优化策略,及对“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展望展开探索,为研究“双师课堂”的学者和未来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方院校应用型转型及新师范建设的背景下,创新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必然。双师课堂为地方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教育见习、研习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邢台学院双师课堂项目,构建了“一核心两平台三主体四维度”,集教育见习与教育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围绕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核心目标,发挥地方政府、高校、基础教育三方主体协同创新优势,围绕“师德规范、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育研究”四维度内容,依托“智慧教室+现实教室”两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探索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实践过程,生物体育观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体育观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有了更为广泛与深刻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就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实现策略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最为核心的要素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审视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工作目标,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这一目标开展的.也正是基于此,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与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研究与教育研究的价值.本文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研究的对象,在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价值的基础上,展开了关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内涵、价值、构建的对策进行研究,为高校体育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分析双师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实践反思,促进双师课堂与小学数学教学更好地融合,发挥其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开设动感单车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为引入时尚运动体育项目进入高校教学课堂,促进江苏省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尽快开设动感单车课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平台之一,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课堂教学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传授是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基础的.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教育学理论为研究的视角,就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创新策略展开了研究,以期为提升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教师和虚拟数字人教师协同授课的“双师课堂”视角,赋予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新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给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难题。本研究在梳理人工智能课程、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内涵的基础上,依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知识建构理论,引入虚拟数字人教师,构建了基于“双师课堂”的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模式,其内涵包括真实项目活动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知识建构、“双师课堂”协同教学、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效果评价等。同时,应用该模式在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中组织教学并形成系列教学案例,以期为研究者和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总体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下,经过把拓展训练内容逐步引入体育课堂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本课题的雏形.本研究通过对拓展训练与民办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对比研究、教学实验研究及探索性思考,全面探讨拓展训练成为高校体育课主要内容的可行性及实施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工具”性质的教学目的对高校体育的影响,提出重新构建高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理论上跳出“工具理性”的思维,关注“生命与人性”,彰显“主体与生活”,重建高校终身体育价值新取向;实践上通过“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与探究,建构高校终身体育实践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教学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宗旨,将排舞教学与高校体育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体育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根据排舞的特点展开分析,对高校体育课堂引进"排舞"策略进行了细致研究,以期能够为排舞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双师课堂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然而,当前双师课堂中却出现了乡村教师消极应对、排斥参与等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传统“单师”课堂的视角进行审视,忽视了双师课堂中“双师”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也忽视了因其教学样态的特殊性而应构建新理论的研究需求。扎根理论能够根植于真实的教育现象,从中生成贴合研究情境的本土化理论,有助于深入探索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对35名乡村教师半结构化访谈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受到三类因素的综合影响:政策规制和条件支持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环境因素,城乡教师权责划分和教学教研活动设计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活动因素,努力期望、个人绩效期望和感知学生学业成效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心理因素,且部分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可通过国家政策助推和绩效导向驱动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以条件支持托举和动态需求匹配减轻乡村教师“负担感”,以权责制度重塑和教学教研活动共建改善乡村教师“参与感”,促进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  相似文献   

16.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性条件,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对开放式体育教学环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设途径进行论述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及措施,目的在于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平台,体育教学生态化构建的效果,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达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受到应试教育、中小学与大学体育衔接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失影响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健康促进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就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失与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为远端智师和近端人师协同共教的双师课堂提供了可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具有双师互动,多主体参与;三向互通,多结构整合;多方支持,多资源互融的特征。然而,小学双师课堂仍然存在教育场域中双师地位理解偏颇、智能时代下师生情感纽带断裂和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地位失落等困境。基于此,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需厘清定位,构建双师教学共同体;师生交互,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平等对话,打造生本双师新课堂。  相似文献   

19.
在剖析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问题的基础上,从现象学、文化学和课程学等研究视角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深层分析和阐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改革的理论启示意义。研究认为:生活世界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身体运动感知和领悟,用内心体验和感悟体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来重新设计;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启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文化价值重建应倡导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真实对话,需要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时比例,适当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整体课程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应注重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选择体育安全常识、生存技能训练等安全教育内容进入高校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教育发展格局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作用性,协同为高校体育教育增添动力。立足于生命教育理念角度,从理论层面展开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