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杜甫诗歌用典精切.本文从切姓、切事、切地点等三个角度,分析杜甫诗歌用典精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颜延之的诗文创作总体上大量用典,故而历来诗话都以"用典为博"来概括其诗文创作的特点。但是通过对颜延之现存诗歌用典的考察,发现其用典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多与寡的区别,这与其诗歌创作动机及创作心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颜延之现存的诗歌作品难以显示其用典好"博"好"密"的自觉创作特色,更多的是受制于文体特征与创作语境需要下的主观且被动的斟酌与润色,体现出颜延之文学随从身份下文学创作的局限与无奈。  相似文献   

5.
宋初"白体"诗人普遍拙于用典,显示出"才贫学馁"局促。作为北宋文化复兴历程中的第一代诗人,王禹偁诗歌在使事用典方面显得丰富深广得多,体现了学养上的进步。但王禹偁用典总体显得单调,意蕴也并不深厚,未出"白体"范围。王禹偁贬谪后用典情况优于前期,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用典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真正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新特点。而用典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促进了近体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提出了一整套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论,即"诗人必须变得愈加广博,愈加隐晦,愈加委婉".本文主要从诗歌理论和用典特点方面入手,分析了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四种表现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歌典故的翻译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李白诗歌用典较多又富于变化。早期译者对于李白诗歌用典的翻译倾向于转换与省略。在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重视的今天,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应该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9.
张永才 《高中生》2008,(20):6-7
复习对策1.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了解对典故的考查方式。2.积累常用典故,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这是复习的重点。3.分析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歌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相似文献   

10.
丁耀亢是明清之际的重要诗人,其诗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强烈鲜明的"诗史"精神,实录现实,揭露明末兵祸对民众的残害,对农民命运及汉文化变化的关注;二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强化诗歌的哲理意蕴;三是善于用典,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但部分作品由于用典过度,造成语言艰深,表意晦涩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