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与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一生学术研究,充满怀疑与变化,这既是他不惧权威、敢于独抒己见,融汇百家、打通古今中外,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诸特征与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也是其建树丰硕、成为“球形”文化巨人的重要秘诀.当然,这也是郭沫若迄今为止遭受诸多非议的重要原因之一.郭沫若的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深受蜀学精神传统影响,显示出与后者本质属性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钟嵘在文学起源论、本体论、创作论等方面均有非常相近的论述,这种相近相通之处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郭沫若借鉴钟嵘理论观点的明证,也是郭沫若深受传统文论影响的具体表现.而二人在创作主体人格修养问题上的差异则可看出这种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乐山红色资源数量和很多城市比不算丰富,但是有一个非常典型、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人物——郭沫若可供挖掘利用.乐山是郭沫若家乡,遗憾的是乐山对郭沫若文化在开发推广特别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实践非常少.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乐山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开展纪念活动的同时,高校应利用这一契机,加强郭沫若文化资源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开展郭沫若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并努力使乐山高校利用郭沫若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5.
《夏鼐日记》中记载有多处与郭沫若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夏鼐、郭沫若二人交往的直接记录.二人交往的整个过程可分为“读书相识”、“共事互动”、“回忆总结”三个阶段.“良师益友”是郭沫若在夏鼐心中的形象,亦是二人交往的真实写照.考察他们的交往,对中国考古学史、20世纪学人关系史的研究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人的视角,选取郭沫若在日本留学的1921年到1923年之间的经历,探讨郭沫若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时代和具体矛盾时,在现实与历史的转换、交融、发生中,力图把握现实和个体生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才情,使自己永立潮头.郭沫若在一生的经历中都把这种文化心理当成了自觉,由此也形成了他毁誉反差极大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现代书评研究起于萧乾,学术著作的书评是研究之研究.郭沫若新文学创作和左翼革命活动研究必须探究其与创造社的紧密关系.揭示人事关系,还原历史真实,特别是创造社前后流变中人际关系和小伙计的具体情况,深蕴着极大的学术内涵,这自然也是我们讨论咸立强专著的根本宗旨.此著务实精细的考证乃是近年学术研究中少见的力作,然而试图从“寻找归宿的流浪者”来总体把握创造社成员文化的、时代的心理倾向和无意识自觉,恰恰局限了研究者从容或开阔的学术思考.而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是对郭沫若研究的另一种掘进,能够从多元的视角、领域和层面,追本溯源,辨析流变,在材料的发掘与整理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显示了在郭沫若研究上多年沉潜积累的最新思考.因此不论是咸立强在创造社研究的深入和开拓,还是魏红珊整体观照郭沫若的美学思想,都是近年现代文学和郭沫若研究的活跃形态,并且是中青年研究者难得的优秀著作.我们应该在批评之讨论的再研究中扩大其学术的影响,训练年轻学子的研究眼光,推进现代文学和郭沫若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曾经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陈铭枢将军,字真如.他是当时著名佛学家桂百炼先生的弟子,对佛学颇有研究. 1938年在武汉时,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有一天,他和李济深、黄琪翔、余心清一齐造访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与正在磨墨写字的郭沫若谈笑.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其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早已盖棺定论,载入史册.纵观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其思想、人格及文艺现在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对这种转变的解读与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受中国政治伦理观念束缚着的郭沫若.  相似文献   

10.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研究的史料梳理和文献建设、郭沫若作品研究、“沫若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推进文化强市的资源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会总结了以往郭沫若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郭沫若研究史料整理工作的急迫性,彰显了郭沫若所表征的先进文化精神,对于深入研究郭沫若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13.
我院图书馆资料组和中文系资料室合编的《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册,业已在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前夕印就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集子是为配合文科院校郭沫若作品的教学和研究而编的,分上下二册。上册共32万字,分三辑:第一辑为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同志论郭沫若,以及他们与郭沫若同志的通信、诗词唱和;第二辑为解放前后对郭沫若及其主要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第三辑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和戏剧创作经验谈。收辑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大力加以提倡。但在此之前,郭沫若对于通俗文学的观念却与之截然不同。本文通过考察郭沫若从起初对通俗文学的排斥,到大力提倡文学的通俗化,来剖析郭沫若通俗文学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献作为古籍的一种,其整理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意义.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探讨郭沫若对甲骨学的贡献,可以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溯源郭沫若1920—1926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转变、郭沫若与同期其他作家的历史关联与互动,考辨郭沫若启动翻译辛格戏剧工作的真实历史动因。本文认为,郭沫若对于辛格剧作的接受是基于郭沫若思想和文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实践。反观郭沫若译介辛格戏剧时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自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应该说是郭沫若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之一.本文谨就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阐述本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