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本人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的分析,并参照前辈学者成果,认为《中原音韵》是没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2.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汉语通语观,探究周德清对元代汉语通语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周德清对元代的汉语通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是十分重视元代通语即中原之音在戏曲创作上的运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其家乡方言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否定。本文还比较了《中原音韵》与元代戏曲语言的关系,讨论了《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有无入声的问题,至今分歧较大.但许多学者都没有注意到臧晋叔的《元曲选*音释》在这方面提供的资料.本文通过分析《音释》中入声字出现在杂剧中的位置以及被注方式,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4.
《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韵书,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问题分歧很大。本文通过对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现代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分析,得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正是当时的大都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音系。  相似文献   

5.
《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作,包括韵谱和创作理论两部分,由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在最初流传过程中,有“墨本”、“的本”两种版本。在《中原音韵》手稿刚完成时,曾有数十本手抄本流传江湖。周德清称手抄本为“墨本”,称最终改定付梓的稿子为“的本”。“墨本”和“的本”在对平声的分类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6.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7.
《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的《中原音韵》是元代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政治倾向,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周德清是不满元代、向往宋代、民族意识比较强的知识分子。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所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关于"《中原音韵》有无入声"的问题,历来已久,而且争议非常大。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有无入声;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入声。本文将从"问题的起源"、"各派别的观点及代表人物"、"问题的焦点"三大方面来谈谈对"《中原音韵》有无入声"这一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莉 《考试周刊》2013,(47):27-29
《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并存在争论的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原音韵》之"中原"不是指元朝大都,而是元代初期以开封话为代表的河南话音系,这个论断可以从历史沿革、早期元曲的创作、音系对比等角度寻找论据。  相似文献   

10.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水平。迄今为止,尚有一些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最后达成共识。本文对目前在《中原音韵》研究上存在争议的音系基础和入派三声问题进行梳理与述评。  相似文献   

11.
朱有墩是明代前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王爷曲家,受当时政治环境与其自身特殊地位的影响,他没能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却在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梳理、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233首北小令中,共用押韵方式7种,有9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  相似文献   

12.
钟嗣成是元代后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所作《录鬼簿》是有关元代散曲家的重要历史资料,引起了前辈时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丰富的散曲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他的散曲作品用韵可知:其散曲押韵方式共5种,有两韵部通押现象,但都是在韵部允许的通韵范围内,基本上符合《中原音韵》所用韵部,用韵比较整齐、精当。  相似文献   

13.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14.
周密字号考     
周密是宋元之交著名的文学家及文献学家。他博学多识,著作等身,在史学理论、史学撰述、文学批评、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周密一生,所用字号甚多,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现今学术界对其字号的使用并不能取得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乱的状态,亟需作一细致梳理。本文就用密的全部字号依次展开梳理考订,补阙拾遗,以期正本清源,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15.
《中州集》是一部由金代大诗人、文学批评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总集。总集中对所收作家"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这些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记载了字号、籍贯、科第仕历、生平事迹、趣闻轶事,而且还记录了许多名句佳篇、诗文著作及诗词评论等。宋人许彦周在《彦周诗话》中对"诗话"的概括是:"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如果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中州集》作家小传确实具有诗话性质。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藏公文纸本《魏书》纸背元代文献,是目前继黑水城元代文献之后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元代一手文献资料。该文献中编号为GT[W:16·39]、GT[W:16·40]的两件文书实为一件,其性质为杭州路向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汇报该路东北录事司孤老健康状况等的呈状。文书反映出元代杭州路孤老的收养时间在50岁左右,实施查勘孤老健康状况者为坊正。文书又证实了元朝后期杭州路复置四隅录事司情况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