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西游记>中的"妖怪"疏理成四类,与<西游记>杂剧比较,剖析牛魔王、铁扇公主与红孩儿及镇元子等前后关系变化.深入论述镇元子、太上老君和悟空之间的恩怨纠葛,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关爱与考验,以及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意义.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土地庙大泛滥,研究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作者认为<土地宝卷>对<西游记>成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处记载,是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的确证.更重要的是,今本<西游记>也是茅山全真道士(如闫希言师徒) 定稿的,"华阳洞天主人"即其稳称.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也称作暗喻,通常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指在某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本文通过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阐释了人体词"head"、"heart"、"hand"的英汉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海伦·约翰逊的<夜色中的树>、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小立>、惠特曼的<草叶集>、霍桑的<红字>以及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等作品中所描写的"树"的意象都展现了人类对困境的反思和超越.我们在研读俄国文论家巴赫金(Mikhai Bakhtin)的"对话理论"后寻找到了在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间的多元对话性,在...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结构隐喻、"天"本体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在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其翻译本质、原理与哲学阐释学中的游戏概念极为相似.从游戏的角度对<道德经>第七十一章首句的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探究游戏的"他者"即源文本上下文对解释和翻译的制约性,指出要尊重游戏中"他者"的存在,最终实现译者和源文本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以来,隐喻作为批评方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挖掘出人性更深层次的内涵。《西游记》作为一个神魔志怪的神话小说,里面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都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意义。通过隐喻的方式,对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赋予的意义进行研究,既能丰富和充实汉语的隐喻理论系统,也为研究《西游记》提供又一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高杰 《阅读》2014,(40):20-21
<正>人们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通过勤学苦练,可以熟练地掌握技艺。那么普通教师要想成长为名师,需要练就哪些内功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名师的"练功"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功底——对文本的研悟所谓研悟文本,就是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  相似文献   

9.
"拒绝隐喻"是第三代诗人中代表人物于坚提出的引起了众多争议的一个诗学命题,文章从于坚的几首诗歌文本入手,结合其相关的诗学主张,论述于坚"拒绝隐喻"的原因,并且说明"拒绝隐喻"在诗歌写作操作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正>心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心态的优劣,对其人生成长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过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使得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还可能由于心态不良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高三学生在心态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挤独木桥"的消极暗示心理[2]、考试焦虑、异性情感困扰、学习  相似文献   

11.
隐喻因具有认知功能和修辞功能而被广泛地使用与各种英语文本中,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准确地识别文本中的隐喻是理解和赏析该文本的关键步骤之一。读者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修辞能力,以及隐喻的固化和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他对文本中隐喻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作者现署名为吴承恩是可以提出疑问的,笔者认为:应是一位久居泰安的人.<西游记>写的是成佛归空的故事,而关注的却是以入世为出世的人生小说,作者以魔生-魔灭,写人的修心之道.同时,它借西天取经之事,不仅是救世的事业,也是悟空、唐僧等"五众"自救的机会与过程.  相似文献   

13.
平静峰 《阅读》2014,(8):4-6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先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凭借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学修养,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作为课堂对话"首席"的前提条件。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教师必须对教学进行适度的预设。  相似文献   

14.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穆丽尔·斯帕克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的小说之一,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斯帕克创作的高峰期,<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很明显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影响.结合文本,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流行语的高速更新与广泛运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流行语的形成与表达中也体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试用存在链隐喻理解分析指代"人"的流行语的表达、构成及效果,发现存在链隐喻在代"人"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从低等级始源域向高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和从高等级始源域向低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并探析出其隐喻的构成模式主要为新词中的"修饰语+主体"与旧词中的语义泛化;其表达效果则在于隐喻赋予了流行语更形象的表达与更广泛的语用功能,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普遍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16.
陈美容 《江汉学术》2011,(1):109-112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是经典诠释中两种态度不同的诠释方法,"我注六经"采用以文本为主体,力图恢复文本原意的诠释取向;"六经注我"则是一种哲学创构活动,是诠释者构建哲学思想的取向.朱子的<大学>很好地融合了这两种诠释方法,其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并赋予它以新的内涵,一方面是"我注六经"的回归圣...  相似文献   

17.
在柏拉图的诸多隐喻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算是"洞穴之喻"了.一般的解读是从中发现了教育即引导灵魂转向善的本源含义.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隐喻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受教育者"被迫""上升",以目睹"太阳"即美善的理念;另一个就是上升之后的教育者"返回"洞穴,把洞外的情况传说给他人.这其实也就是教人做好人与做好公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朱明德 《阅读》2014,(20):8-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首次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没有清晰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课例,没有课例就难以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挖掘出教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值得关注与探讨.该文从认知视角对一则多模态隐喻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进行个案分析,旨在聚焦多模态隐喻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介绍和界定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构建是在两个互动(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图像与文本的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合成.从认知角度分析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有助于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本质以及其实现审美和劝说功能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通过各种英译作品在英美世界流传。文章阐述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百年流传史,分析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效果及传播,并从多模态视角探讨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非文本变形和传播,如《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影视加工、动漫接受、舞台效果以及网络传播,以期系统化地研究《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流变以及传播动态,创新多模态传播路径,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