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以及晚年马克思的思考,贯穿其中的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全部思考的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本主义不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手稿>应看作马克思思想的过渡期著作.马克思世界观和美学观成熟期的拐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将<手稿>视作马克思哲学和美学"诞生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开端",是不妥当的.模糊马克思"早期"和"成熟期"的思想界限,容易将其美学观变成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异化"是哲学王国中的重要一员,从其诞生至今依然引起许多哲学家们的"另眼相待".马克思对"异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且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制了异化劳动理论,此理论是<手稿>中的奠基性理论.<手稿>中虽然仍然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尤其费尔巴哈的痕迹,但就<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而言,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上都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传统异化理论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以此展开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憧憬.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其批判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有力武器,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疾苦的关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理论基础,它既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也具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局限性,这导致马克思成熟时期对异化理论的摒弃.  相似文献   

5.
丛大川教授认为,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心论".主要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依据来理解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了他的研究缺少历史的视野.他有意地不顾"老年马克思"而只根据"青年马克思"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不顾文本的本来意义而随意解释,以及不顾起码的思维逻辑,又表现了他解读马克思文本的实用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历史视野的缺失和实用主义的张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妨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尤其是马克思早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自由的论述.笔者选择了马克思新哲学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总结了<手稿>和<提纲>,把历史的人和人的历史的两种考察向度结合起来,自由既体现为每个历史阶段人的定在,也体现为人不断打破定在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过"文化哲学"一词,但是马克思把文化哲学的精神融入到他的哲学范式中.本文从<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文本中发掘其文化哲学思想,彰显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十分重要的伦理学经典文献,广为学界所关注.但是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由于解读视角的差异所造成的纷乱.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思想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发展过程,立足于著作自身的整体结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从思想史上、文本学上和哲学经济学美学的角度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解析.主要从思想史上论述了<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性,从文本学的角度论述了<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导出逻辑,从哲学经济学和美学上论述了<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10.
J.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之中.紧密结合劳动异化来分析自然异化;强调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地说,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提出自然异化给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使人丧失掉基本的生活要素;力主通过"联合"的道路来消除私有制,进而消除自然异化,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世界观的主要内容.J.B.福斯特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把<共产党宣言>说成是"反生态"的种种误解,强调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把关于建立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关系的思考作为"关于共产主义建设论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一些核心理论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形成,这就是: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公平分配不是没有收入分配差距.效率优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且效率优先不一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能归因于效率优先.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公平收入分配秩序,消除不合理和非法收入;完善财税和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再分配.  相似文献   

12.
Drawing on a review of scholarly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suggests rethinking productivity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long four dimensions: the productivity of whom, productivity for which unit of analysis,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what functions, and productivity in whose interests. It offers principles for promoting enlightened discussion and pursuit of productivity at all levels of the organiz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dominant discourse, which emphasizes focus, centralized standard measures, and accountability, the bias in my principles is toward balance, decentralized diversity, and recalibration. I suggest the ideal is not for employees and units to produce to centrally managed objectives but for all individuals and units to manage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to design their work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ivity along multiple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13.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应用于指导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始终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和标准,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而且还十分重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有两条基本途径,即唯物史观原理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唯物史观教育中存在唯物史观原理教材僵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通史和各专门史教材改革滞后以及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多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15.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工概念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恩格斯认为,用分工的观点最容易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产生分工的基础和直接原因,但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并且是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等历史过程的实现形式。分工导致了对偶制家庭向专偶制家庭的过渡,随着分工的发展,私有制、阶级与国...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是马克思逝世后经恩格斯校阅过的第一个德文版序言。恩格斯在序言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重申并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序言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于恩格斯着眼于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以鲜明而透彻的语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政治观和历史观,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性质。这对于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认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中人文教育薄弱,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积极开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现代人才、创建和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文章提出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文理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教师必须面对和完成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 ,丰富和发展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文章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观 ,并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生产率测算理论基础的历史演进,对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含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建立了信息技术要素分解的生产率测算框架,实证研究了美国战后40年来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和要素贡献,指出了90年代中后期美国生产率增长恢复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生产率测算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强调了我国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该使用规范的增长测算制订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