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太宗置史馆于禁中,开启皇帝自观国史。其社会根源是魏晋以降史学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及史学的旁支谱学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历史真相与历史记载之间的矛盾,是唐太宗索观、篡改当代史的直接动因。正由于帝王插手起居注,致使史臣书善不书恶,“史讳”徒增,信史的地位由此一去不返。  相似文献   

2.
“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在史学工作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和相应的贡献。唐太宗的史学自觉,是“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之一;他的史学自觉在政治实践和史学事业中的作用及其产物是“贞观之治”之积极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历史借鉴问题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文王》提出:“宜鉴于殷.”唐代,史学功用的命题用语首先被使用,唐太宗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感叹地说:“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则言:“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哉!”说其年轻,是因为时至今天,史学界仍然在研究、探讨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情报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情报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知情”“误敌”及“慎间”三项,其中既有对孙子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孙子思想的批判.深入研究《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情报思想,无疑对当今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评述文学理论的著作,其中的《史传》专论史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本文从“论史学之起源和演变”、“论史学之社会功能”、“论撰史之原则和态度”、“论史书编纂之方法”、“论史家著作之优劣”、“论编年纪传二体之得失”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梳理和辨析,着重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史学上的贡献,并探析其在史学评论上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著。本文从“史学源流”。“评论诸史得失”,“评论编年、纪传二体之优劣”,“评论史学的功能”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探讨,探析了其在史学评论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评述文学理论的著作,其中的《史传》专论史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本文从“论史学之起源和演变”、“论史学之社会功能”、“论撰史之原则和态度”、“论史书编纂之方法”、“论史家著作之优劣”、“论编年纪传二体之得失”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梳理和辨析,着重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史学上的贡献,并探析其在史学评论上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史学史的宏观考察,认为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基本上是二元式的,即“求真”的史学观和“致用”的史学观。但这两种史学观皆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并且这种局限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得到克服。这就需要第三种史学观即“批判”的史学观来纠偏。故而,“批判”史学观便具有了超越“求真”与“致用”二者的思想性功能,从而成为历史学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9.
魏徵,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卒,字玄成,河北巨鹿下曲阳人.贞观年间名相,主持了梁、陈、周、北齐、隋等五代史的修撰.其中,《隋书》由他主编,并亲撰序、论.魏徵作为地主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对初唐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进步作用.作为一代杰出的史官,对我国史学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往的论著,或美其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的政绩;或称赞《隋书》修撰严谨,推崇十志博洽难得,但几乎没有从历史观方面来研究和评述魏徵的史学和《隋书》的思想,以及它们的历史地位的.本文试从我国封建史学发展的角度,谈一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中心论”成为艾约瑟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此为视角和立论的出发点,发表他对中西史学的观点和见解,对西方古典史学和近代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引以为豪。艾约瑟是从思想史自身的脉络来体察唐宋之际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的,其“唐宋思想变革论”的提出,主要得益于道教、佛教和儒教的融合,儒生借取道教、佛教的“哲学观想”,从而赋予儒家哲学形上学的色彩,这种思想与中古儒家思想相异其趣,体现了较强的思想史范式转换的特色。艾约瑟对西方古典史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抱有温情的敬意,认为研究西方史学应从古典史学开始,古典史学是西方史学的源头,故他对古希腊、古罗马著名史家皆有论述和评析。艾约瑟的史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对古希腊罗马古典史学的介绍,同时也表现在他对西方史学最新成果的分析和阐释,为沟通中西史学的交流和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史籍屡屡奚落谴责封德彝 ,揆诸实际 ,皆是不实之辞。这是许敬宗借修史之便 ,对封德彝挟私报复所致。许敬宗能售其奸 ,是借了唐太宗的东风。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兄屠弟 ,逼父让权 ,才夺宗称帝。他想留下好名声 ,就定调子修改当代史 ,由许敬宗具体操作。许敬宗对已有稿本凭爱憎曲事修改 ,乘机对已故的封德彝造谣中伤 ,特别以所谓反对太宗当政来激怒太宗 ,最终将封德彝打倒搞臭。因此 ,廓清迷雾 ,弄清史实 ,有助于认识唐初政治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田文镜是雍正朝著名的"模范督抚",也是雍正帝最宠爱的心腹大臣之一。在时人及今人的评价中,人们对田文镜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对田文镜及雍正朝的吏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田文镜的宦海沉浮与雍正朝的吏治息息相关,而雍正朝的吏治又与当时的政局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即位后,社会景象残败不堪,经过他不懈努力、励精图治,并采取了土地制度、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兴修水利等措施,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4.
《清史.通纪》第六卷拟写作6章、35万字。第一章写道光二十二年至道光三十年(1842—1850)中国社会的面貌,着重交代咸丰朝爆发内外危机的历史背景;第二、第三章以叙述、分析战争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为主;第四章主要写"清政府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对策";第五章主要写"太平天国在江南的统治",以太平天国为叙述主体;第六章题为"同治初年的新格局"。在写作清史时,写好太平天国的历史、正确把握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很关键、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公爵哈斯木汗是清末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克烈部落的最高首领,国内学术界对其袭爵年份和去世年份的看法长期存在错误,对其儿子精思汗的出生年份则一直缺乏记载。《光绪朝朱批奏折》表明:光绪二年闰五月二十三日(1876年7月14日),哈斯木汗承袭其父阿吉黟遗哈萨克公爵。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91年2月6日),哈斯木汗因病去世。其长子精思汗出生于同治四年(1865),次子博克西出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二十年四月初五日辛亥(1894年5月9日),精思汗承袭其父哈斯木汗所遗哈萨克公爵。  相似文献   

16.
贞观文学未能伴随政治、经济的发展而达到一个高度。唐太宗的诗文创作,与其文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其"雅正"文学思想、帝王的宫廷生活以及太宗自身即创作主体的矛盾,是造成这种偏离及其创作未能突破前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宋初,食人现象不绝于史.这既有当时社会动乱,野蛮、愚昧肆行的历史原因,也与印度佛教东传后割股疗亲风俗的兴起、古代人祭遗风仍存有关.宋初统治者"崇风俗,敦教化",惩治食人恶习,才使这一现象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18.
敦煌卷子S.6171自从发现以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由于原卷的残损不全以及文字的缺漏,使得各家对它的研究成果皆限于文本的梳理,而对其诗中所述内容、写作时代则未深入探究.本文则通过将S.6171卷中第十五首诗歌中所谈及的“文王“与唐代史料加以印证,进而得出此卷中所言文王即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入唐为质子之“新罗文王“的结论,从而推知本诗所述之时代背景当在高宗朝.  相似文献   

19.
重评程矞采     
程矞采是道光朝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比如对于他在鸦片战争中的“不抵抗”问题和“屈服关使”问题,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衡州逃跑”问题,前人的评论和定性倾向于否定。但事实上,他是一位勇于任事、决事果断而又意识超前的封建良吏。  相似文献   

20.
太宗诗窥管     
唐太宗的武功盖世与政治强明,已多为世人所知。本文则拟以太宗的诗文,阐说太宗的好尚典籍与推重文学并因其国君的特殊地位而影响唐代文学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