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社交称谓语作为一套约定俗成的社会交际符号,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英社交称谓语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血缘亲缘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与折射.因此,社交称谓语的研究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称谓是言语交际中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称谓语的变异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两大因素——权势和等同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以从法国军人日常交际中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法国军人称谓语中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这两大类女性社会称谓语进行描述,归纳其特点,比较得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地位、伦理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云亦云"的思想造成了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可以明确区分称谓语与称呼语。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各自都存在着缺位现象和不同成因。通过认知与文化相关知识可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做出分析、研究和归类。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称谓语数量和指称也不尽相同.称谓语主要可以分成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汉语中各种称谓名目繁多,而英语称谓则数量较少.中英称谓语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宗法观念、血缘亲缘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与折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英称谓语的比较对中西社会等级制度、宗法观念、性别差异、血缘姻缘的渗透及其价值取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阈分析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副职称谓语—"姓+副"。文章首先介绍生态语言学下副职称谓语的演变,然后分析当前社会生态下,数字化媒体时代"姓+副"新副职称谓语出现的原因,最后从生态语言学角度预测"姓+副"新副职称谓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英语中的称谓语由于源自不同的文化,两者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而明确它们的差异,有助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主要从两种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两种文化的不同传统思想,以及语言学中等同和权势关系角度来分析,进而明确中英文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当代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佛娇 《文教资料》2009,(17):59-61
社交称谓语作为一套约定成俗的社会交际符号.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英社交称谓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血缘亲属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因此,社交称谓语的研究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交称谓语的分类.比较了中英社交称谓的异同.以及从社交称谓的异同中体现出的中英文化及风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跟随时代一起变化发展。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等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化,使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分析此类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有助于解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并有助于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女性社会称谓语始终受到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学者的关注。因此,有必要从典型作品中的女性社会称谓语与个别常见女性社会称谓语等两个方面,对近十年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扼要对女性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关于罗纳德·沃德华的《社会语言学引论》中认同与礼貌理论的批判性反思。罗纳德认为人称代词和称谓语形式系统的研究目的是探索语言形式和社会意义的关系。而我们在选择如何称呼对方是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与传统结构与法相比,这一章对该领域具有一些理论贡献并且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美女"称谓语的流行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特点的探究,说明"美女"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由此引发对社会称谓语有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交的迅速崛起与日益发展,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热词新语,其中不乏有些新词已打破网络壁垒,开始从线上的虚拟世界流传至线下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网络称谓语"小姐姐"便是其中的一员,它产生于线上并迅速蔓延至现实社会中,相对于传统称谓语"小姐姐"来说,其概念义和色彩义均发生了变化,表达形式和功能也趋于多样化。通过考察其来源与发展历程、分析其语义演变的情况,本文从语言学研究中的称谓语视角对"小姐姐"如何能在线上、线下迅速走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而称谓语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称谓语往往反映出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价值观念和传递着含蓄而丰富的情感信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若不了解对方称谓语的使用习惯就会造成语用失误,这样就给双方的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通过对称谓语的定义、分类、功能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称谓语的异同和根源,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称谓问题。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新视角来深化人们对称呼语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称呼词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反映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称呼词的微妙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中,上下、敬谦、尊卑、权势与亲疏的关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称呼词的用法,阐述中西方称呼词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探讨称呼词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对女性称呼的变化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性称谓语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来讨论对女性称呼的变化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同时也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一奈漫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称谓语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及社会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8.
称呼词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反映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称呼词的微妙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中,上下、敬谦、尊卑、权势与亲疏的关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称呼词的用法,阐述中西方称呼词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探讨称呼词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关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中,麦其土司的"权势话语"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本文将以其话语为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言语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研究权势与等同关系下"老"与名词或代词结合构成的流行称呼语在汉语日常交际中所体现的交际者社会关系。研究发现:由于此种称呼语本身意义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其所代表的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具有了权势与等同两种关系并存的特征。因此,交际双方要立足于语域,依据权势与等同关系进行交际关系分析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称谓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