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着诸多制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成效的因素,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的现实。要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基于行动的学习”的创新教育模式下,变革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优化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从而促进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探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转变教学观念、拓宽和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环境;抬高导师的门槛,强化导师责任制;重视研究生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应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使得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调整艺术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实行主、副导师制的新型导师队伍建设制度;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生个人学习规划,四是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行联合培养方案--建立"培齐机构--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模式;转变研究生就业观念--以创业促就业等方面着手,构建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创新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在目前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在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机会有限的客观现实前,依托课程体系所涉及的选课制度、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教学氛围等因素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实现研究生教育“学术探究”本质的回归,是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在培养制度方面,硕士学位教育是一种"终结性"而非通向博士学位的"过渡性"学位教育;博士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下课程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培养类型多样,渠道多元;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管理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研究生院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培养模式固化、支撑体系不力等几大问题.这种现状亟待变革.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借鉴传统的因材施教与西方的群类教育思想,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划分为专业精深型、应用转化型、产学研一体型三大类,据此设计不同的招考方式、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实践教育等环节,建构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三类模式异同交错、合作互助,共同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课程学习"本科化"严重;课程设置僵硬,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中国矿业大学"十一五"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为基础,对重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在对潜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以学科专业集群为新的培养平台,全面深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科研基本素质养成、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测评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创新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新自由主义"理念下美国将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制定灵活的培养计划、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采用民主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德国秉承了洪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产学研结合机制作为研究生的创新动力机制,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导师遴选、课程设置等方面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日本确立"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之后,重建了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化与综合化的课程设置、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来保障研究生的创新。这些国家的做法给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多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我国文科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文科科研方法课程、加强科研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对文科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教育与训练,以提高其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正确处理教学与论文的关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健全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机制,是改善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务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通识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三创"背景下探讨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我国研究生通识教育的特点和时代内涵、通识教育模式的不足及模式的构建三方面,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通识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生通识教育时代内涵在于创新批判意识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通识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构建了基于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土木专业研究生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并提出了新时代通识教育模式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本文对我国目前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方面,对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和提高农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针对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出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来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并在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改革中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提高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我国文科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文科科研方法课程、加强科研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对文科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教育与训练,以提高其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的研究生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已经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它要求教育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将大工程观思想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系统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从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丰富培养模式和提高创新能力等角度,探讨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建设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是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所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从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模式和提高导师素质三方面建设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创新驱动背景下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评估研究生创新质量、检测研究生创新水平、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造就和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模式不够科学、相关经费投入不足、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等。为此,有必要从政策、环境、平台、组织、经费、考评等六个方面重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并从改革培养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开展校企合作、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相关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博士研究生教育要从重视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改革"应试型"选拔方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位类型多样化;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程质量;建立导师组,实现指导方式的多样化等几方面努力,从而提高我国博士整体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