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方法】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结合圈层理论,运用SBM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武汉都市圈48个区县2010—2020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圈层差异,探究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1)武汉都市圈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时间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趋势,各圈层平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表现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外围圈层。(2)科技创新能显著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存在中介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和结构效应来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3)圈层异质性通过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要素集聚和配置,科技创新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三大圈层表现出异质性:在核心圈层,科技创新通过集聚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紧密圈层,科技创新通过集聚效应提高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外围圈层,科技创新抑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结论】科技创新能促进大都市圈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但城市异质性会影响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影响要素集聚和配置来影响城...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剖析既有城镇建设用地配置策略在人口收缩背景下的适宜性,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东北三省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在分析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配置现状的基础之上,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究建设用地规模投入与结构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结果】(1)人口收缩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以地谋发展”式的用地投入模式面临失效;(2)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投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工业用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但已边际报酬递减,着重供给此3类用地的传统用地结构配置策略适宜性下降。【结论】收缩城市面临城镇建设用地“超配”和“错配”的风险,应以控制用地规模、协调人地关系为前提,积极调整用地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建设用地高效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臻  陈浩  王磊 《资源科学》2024,(2):321-335
【目的】收缩型中小城市普遍存在人口收缩-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现象,解析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特征是深入理解其机理的基础。【方法】使用中国土地市场网交易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遴选对照城市,解析71个收缩型中小城市样本相对于增长型中小城市样本的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特征(组间差异);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探讨收缩型中小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的差异特征(组内差异);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和组内供地差异形成的关键主导因素。【结果】(1)相比对照城市,收缩型中小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特征为规模降低,价格增长明显放缓,以划拨等非市场化方式供地的比重、交通和公共设施等非经营性和非产业供地比重有较快扩大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还表现为供地规模较大但价格普遍较低的区域性特征。(2)依据建设用地供应特征,71个收缩型中小城市样本可降维并归纳为“低水平供给型”“供给退化型”“弱增长供给型”3种类型。其中,“低水平供给型”城市多为传统农业型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供给退化型”城市多为重工业衰退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呈衰退态势;“弱增长供给型”城市多为增长区域内的人口外流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稳定发展但存在衰退风险。(3)组...  相似文献   

4.
曾鹏  蒋晓昆  陈意 《资源科学》2024,(1):187-204
【目的】旨在揭示和验证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波浪式爬升规律,为推动城市群区域内土地绿色联合利用、综合提升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6—2020年面板数据,以中国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城市群城市功能互动理论、空间正义理论和人地系统适应性理论剖析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的基本原理并建立函数模型;继而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联合强度及门槛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和爬升规律。【结果】(1)中国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基本遵循波浪式爬升规律,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2)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联合强度不断增大,且存在门槛限制,中心城市联合周边城市进行土地绿色利用的过程,呈现中心城市向外围“阶梯式”的扩散形态。(3)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化和城市联合发展的波浪爬升曲线得到实践验证,拟合效果良好。【结论】应加强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在土地资源绿色利用领域的合作。明确城市功能定位,通过功能疏解或集聚、产业链整合、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等方式,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5.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向服务化转型,香港世界城市空间结构相应变迁。通过对香港经济用途楼宇和各行业办公区域分布、香港工作人口的居住和工作地区分布等的实证分析得出:香港产业呈现单中心空间集聚特征,工作人口分布表现为层式聚居特征;在以都会区为主体、包括9个新市镇的多中心物理空间格局基础上,香港形成的是产业和人口的单中心层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刘超  张祚  纪旭  汤妮文  郝美晶 《资源科学》2023,(7):1366-1379
【目的】精准识别三生空间类型,协调优化三生空间格局,可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开发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地功能格网化计算方法、力学平衡模型、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有效解决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过程中对土地功能强弱关系考虑不足、尺度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结果】(1)2000、2019年襄阳市存在3种功能主导型空间中,生态主导型空间面积最大,生活主导型空间面积最小,但前者呈增加、后者呈减少的态势;12种功能复合型空间中,生态主-生活弱-生产劣空间面积最大,生活主-生产弱-生态劣空间面积最小,二者均呈增加趋势;(2)生产主导型空间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生态主导型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生活主导型空间集聚分布在各县(区、市)的中心城区。同时,功能复合型空间的集聚格局与程度也表现出明显异质性;(3)基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将襄阳市划定为生态保育区、农业生产区、乡村改善区和城镇发展区,与襄阳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具有整体一致性与局部差异性。【结论】全面考虑土地功能强弱关系,科学识别格网尺度的三生空间并制定差异化的优化方案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多尺度视角揭示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格局、组织模式及其演化过程,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产学一体化的空间优化对策及建议。【方法】基于2001—2020年长三角专利数据和多元化产学合作模式,深度挖掘产学协同关系的空间信息,通过测度强度与中心性指标,识别城市发展与区域协同模式。【结果】(1)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经历了从地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历程,但区内合作比例有下降趋势,同时出现再地化倾向;(2)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均衡性不断提升,但区外合作进一步集聚,城际网络向单中心、轴辐式和多层级结构演化;(3)大学资源有助于城市产学协同创新的尺度扩张和内生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网络地位,并在多尺度知识交互中发挥重要的桥接功能。【结论】长三角区内产学合作相对于本地和全国尺度而言仍有较大发展潜力,需要加强区域产学资源的有效流动,重视其在推动一体化协同中的功能定位差异。  相似文献   

9.
洪竞科  黄河  王先柱 《资源科学》2023,(11):2103-2116
【目的】在技术创新减排效应边际递减背景下,挖掘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结构分解分析,构建了一个描述经济转型驱动碳减排的解释性框架,运用中国2007—2017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数据,分别从产业和空间维度,系统分析能源结构、投入结构、中间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与出口结构动态调整对碳减排的贡献,并按全国、区域和地区3个层次分别展开讨论。【结果】(1)观察期内由于结构变动带来的碳减排量约为1726.82百万t,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技术降碳到结构减排的动力转换;(2)中间生产结构优化是结构性减排的支柱力量,且经济部门间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远大于地区间资源要素再配置带来的空间结构优化效应;(3)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地理区位存在先天劣势的内陆地区并未能实现区域协同联动下的碳减排;(4)地区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间主要表现出“尾部效应”和“规模效应”特征。【结论】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路径,生产侧和需求侧结构优化形成的“双轮驱动”效应有助于持续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背景下,基于异速生长视角揭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对于促进淮海经济区等典型省际边界区域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模型,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脱钩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省际边界区域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作用关系时空异质性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释异速生长的协同机制。【结果】(1)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由弱脱钩演变为强负脱钩,处于脱钩状态的县域呈向徐州、连云港等中心城市外围集中之势。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性不断提高,极度及高度耦合协调类县域占比由18.64%提高到83.05%;(2)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指数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变化历程,持续处于碳排放弱扩张阶段;空间上,绝大多数县域工业相对增速高于碳排放,40%以上的县域异速生长类型呈向下演变趋势;(3)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固碳能力等因素对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关系变化呈正向促进作用且有增强之势。工业化水平、资源型产业占比、省际边界的影响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工业转型及省际边界功能演化是工业碳排放异速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是统筹村庄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村民出行行为特征划分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能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人的主体作用。【方法】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村民出行行为空间联系特征,基于联系强度与程度中心度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并提出不同发展类型居民点乡村振兴路径。【结果】(1)可镇村民日常出行构成中,社交占比最大,其次为购物、学习,医疗与工作占比稍次,旅游占比最小;(2)可镇农村居民点联系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呈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网状结构,建制镇为区域网络中心;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较高,其主要分布于交通线与建制镇附近;(3)将可镇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类(20个)、特色保护类(9个)、集聚提升类(44个)、一般存续类(49个)及搬迁撤并类(58个),结合地域实际提出各自乡村振兴路径,并顾及村内联系强度为搬迁撤并类居民点提供搬迁参考方向。【结论】考虑村民出行需求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有利于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振兴。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识别及村域尺度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宁为例,分析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城市内部、都市圈、区域三个层面的空间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适度拓展,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晞泉  陈伟 《资源科学》2024,(1):100-113
【目的】研究全球钴资源贸易网络演化,对于理解全球钴市场和钴供应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产品链视角出发,本文构建了钴矿石、钴化合物和钴及其制品的全球贸易网络,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全球钴贸易规模时序变化,揭示不同产品类型钴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拓扑结构,以期为保障中国钴供应安全提供参考。【结果】(1)全球钴贸易规模在波动中上升,不同钴产品的贸易发展态势具有明显差异,钴及其制品成为全球钴资源贸易的主要形式。(2)全球钴贸易网络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钴贸易向少数国家(地区)集聚趋势明显,不同产品类型钴贸易网络的空间组织形态具有较大差异。(3)钴矿石和钴化合物贸易网络日渐松散,钴及其制品贸易网络稠密化程度显著提升,3类钴产品贸易网络的传输效率均随时间增强。(4)全球钴贸易网络均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核心结构和边缘结构层级界限清晰,各国(地区)在网络中的角色仍处于动态调整中。(5)中国、英国、美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地区)长期处于贸易网络的中心位置,韩国、法国和芬兰等国是其中两类钴产品贸易网络的关键国家(地区),奥地利和斯洛伐克、西班牙和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分别在3类钴产品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医药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方法】以《中国药业》杂志的实践路径为例,分析医药科技期刊在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上的主要做法,总结经验启示。【结果】《中国药业》利用自身在行业和体制上的属性,对内在优化审稿流程、打造传播矩阵、聚焦行业热点等方面加强策划,优化自身经营模式,对外则将服务群体扩大到政府、行业、用户等多元行动主体,通过建言献策、需求对接、科普推广等形式走出一条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结论】医药类科技期刊在实现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时,要坚持开门办刊思想、构建多元化格局,要延伸产业链条、开展全流程服务,要深化媒介属性、构建大传播格局,进而不断优化期刊产业结构,推进医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数字化转型作为焕发内在动力的重要举措,能否促进资源型企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研究。【方法】本文选取2011—2019年中国资源型上市企业样本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技术刻画数字化转型,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实证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专业化分工是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机制,即数字化转型能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促使专业化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数字化转型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同时在专业化分工的门槛下,数字化转型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4)数字化转型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外部交易成本差异而存在异质性,如在资产专用性较高和市场化水平较低的环境中,数字化转型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论】未来应积极引导资源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分工,为资源型企业提供助推数...  相似文献   

16.
徐雷  冯荣凯  白玲 《软科学》2023,(3):116-126
从劳动力市场不对称信息出发,赋予空间维度一个信号传递模型,构建“人才→产业”分析框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提供新的解释。结果表明:地区间全部劳动力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差异是工资水平差异的诱因,这进一步引致劳动力迁移,形成人才集聚外部效应及其自我强化机制,构成经济空间分布的“向心力”;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导致生活成本提高,成为限制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的“离心力”,并衍生为一种对求职者类型的甄别机制;数值仿真分析讨论了不同条件下“中心-外围”式的系统均衡结构,结果表明更高的生活成本会加强中心与外围的分离,在提高总产出的同时也扩大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都市圈创新能力的空间互动发展,借鉴引力模型在经济吸引研究的应用成果,通过构建都市圈创新引力模型,结合都市圈创新能力的描述,对上海都市圈2001—2011年城市间创新能力的空间互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证结果将都市圈创新引力划分为超强、较强、强、弱、较弱和超弱等6个等级,并从促进创新能力综合发展、为外缘城市提供融入引力格局条件、以汲取群体有利因素促进互动、充分利用与核心城市的临近性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竞争力对企业整体竞争力有重要影响。通过更细粒度地刻画 技术竞争格局,企业可根据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方法/过程】将专利文献的国际专利分类号(Internation? 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德温特手工代码(Manual Code,MC)、术语(Term)依次组合为不同的IPC-MC-Term 三元组,将所有三元组构建为一个高维向量空间,每个三元组视为其中的一个维度。通过机构专利权人在 IPC-MC-Term三元组向量空间中进行投射后的位置计算机构专利权人之间的相似度,以分析技术竞争格局,并 在水处理领域进行应用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从更微观的技术方向上识别机构专利权人 的技术竞争关系,更具化地描述技术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19.
向安玲  马明仪  彭影彤  沈阳 《情报科学》2022,40(11):139-147
【目的/意义】针对“元宇宙”这一新兴科技概念,辨明其时间、空间上的传播规律,挖掘影响其传播扩散的时 序性和地缘性因素,为新概念的扩散提供指导建议。【方法/过程】采集社交媒体数据,针对“元宇宙”概念传播过程 中34个省级行政区的传播热度,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和时间流分析,以及空间计量学方法,进行时序分析、空间关联 分析、回归分析、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结论】不同地区热度与“黑河-腾冲线”吻合,北京市、沿海省份属于早期传 播者,中部内陆省份和东北地区热度次之,新疆、西藏、内蒙等地区跟进较慢。宣传热度和网民讨论热度呈现显著 的区域聚集性,官方概念宣传对网民的关注度呈现出6-10日的滞后影响。此外,地区GDP、中青年人口占比、受教 育程度、互联网普及率、企业数量、高科技企业数量、元宇宙相关企业数量等因素正向影响概念扩散热度。【创新/局 限】从时间与空间双重视角分析了新兴科技概念的传播扩散规律,但聚焦网络公开数据,缺乏线下多渠道样本,且 分析指标有待增加和细化。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新举措,以期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归纳分析的方法,以《能源化学(英文)》发展沿革的历史为切入点,对我国科技期刊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 经过近八年努力,期刊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Energy & Fuels和Chemistry (Applied) 分类中位于Q2区;自2011年起,SCI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升至1.788,连续四年在中国化学类及能源类期刊中名列前茅。【结论】学术期刊应该深化期刊改革,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提高稿件质量为核心,优化办刊流程,不断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