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乃光 《大理文化》2014,(1):110-112
正左中美的散文集《时光素笺》付梓之前,她打来电话,请我作序,得以先睹为快。阅读的过程,是一次重新认识左中美的过程。在她的散文集《不见秋天》获得了云南省第七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奖(文学类)二等奖后,她一如既往地痴情于写作,两年后又推出这么一本散文新著,确实让我吃惊。散文贵"真",读左中美的第二本散文集,我再次感觉左中美就是一个很真的人。正是血液中流  相似文献   

2.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 散文集《山河记》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020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之一.这是云南彝族女作家左中美的第5部散文集,共收入其散文作品20篇、21万多字. 《山河记》,顾名思义就是行走山川大地,观赏各地山河田园之美,感悟一方热土的历史文化,品味遇见的多彩民族风情,记述作者的一路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集中文...  相似文献   

4.
李智红的诗     
李智红 《大理文化》2012,(10):56-58
李智红,彝族,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大理文化》杂志诗歌编辑、《读者》杂志、《格言》杂志、《印象》杂志、《散文选刊·原创版》签约作家。已出版诗集《永远的温柔》散文集《布衣滇西》随笔集《静夜煨茶》散文诗集《云南高原的嗓门和手势》杂文集《杂感微言》随笔集《舍与得的人生课》散文集《西双版纳的美》等,现供职于大理州文联。  相似文献   

5.
读原因的<听雨>,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正文体变革的信息,作者在弘扬传统优秀散文而创造出的一种美的文体,通过他的自选集<听雨>,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作者并没有打出什么文体变革的旗号,但作者探索散文美的足迹,却是显而易见的.<听雨>这部散文集,就是一部真正美文的结集.  相似文献   

6.
虽然大家对杨梅和她的作品已不陌生,但是,我在读罢她的散文集<踩新门>,再次地被集子中那一曲曲美的赞歌深深地感动之余,仍然要热情地向读者们介绍心灵美好的这位年轻的白族女作家,推荐她这七十余篇几乎篇篇饱含深情和韵味隽永的散文.  相似文献   

7.
散文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5-76
2011年上海散文创作又有新的进展,出版了~批散文集。沪东工人文化宫、新东宫文创中心编辑、出版的《红色情怀——“建党九十周年”征文集》,收有近90篇(首)散文、诗,全书分为散文和诗歌两辑。书中散文或缅怀往事,或放歌未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党、对祖国的一腔深情。  相似文献   

8.
正李达伟是云南文坛近年冒出的散文新锐,短短十年左右的创作历程,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并出版《暗世界》《大河》和《记忆宫殿》三部散文集。十年来,他如一个文学的探子,隐没于滇西高原的群山峡谷之间,以个体心灵之细微,探测山河岁月深处的秘密,将对底层民生的悲悯和世态人情的体贴转化为文字,开拓出一种别具风格的散文表达形态。  相似文献   

9.
<情思绵绵>是白族著名诗人晓雪于2005年出版的散文集,全书共收35篇散文,其中记述了作者与亲朋故旧、良师益友等40多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晓雪老师真诚厚道的人格魅力及良好的文风.   ……  相似文献   

10.
监利县,我的故乡,是个非常迷人的地方.……在那儿有我童年的笑声,少年的梦影.这是1985年我在一位朋友家里信手拿起一本散文集翻阅时读到的.当时,出于职业关系,我盯着文章标题右下方的作者姓名仔细看着——王轶猛!这竟是我慕名已久的一位旅台乡贤写的散文《月是故乡明》.虽然对作者了解不多,但我久闻他和他的胞兄王遐举先生是一对蜚声海内外的书法昆仲.一个在大陆被推为中国“书坛八仙”和京都“五大名笔”之一,另  相似文献   

11.
正忆苏,原名苏佳琴,布衣女子,居南诏故地巍山古城。喜无名日子,过有品生活。眷念草木,倾心文字。已出版个人散文集《莲花时光》《巍山,时光驻足的小城》《小吃天堂》(合著)《忘言书》。在当今百花争艳的散文园地中,忆苏并没有显赫的位置,却有其独特的价值。她的文学之花开得清丽秀润而又恬淡雅致,正所谓"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读她的散文如见其人,平实、本真、低调。她以女性作家独有的敏感纤细之心  相似文献   

12.
瓦片,在我眼中,乃是再普通不过的物质,以其为散文集名,窃以为了无诗意可言.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瓦片>,正欲放下,封面上那"一位学者的绝笔"和"废墟上的吟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读简介,方知本书即将付梓之时,42岁的作者江堤先生就因肝出血在绝途上瞬间即逝,留下了这部蕴藏久远的文物文化散文.一种莫名的冲动促使我买下此书.  相似文献   

13.
巴陵 《大理文化》2005,(6):39-41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李智红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们不时可以感觉到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乐山 《大理文化》2001,(4):27-28
最初,我是从一些杂志的扉页上认识鲍尔吉&;#183;原野的--因为他的散文经常被选作卷首语.而他的文章也的确耐读,以至在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时,有时还把它剪下来.当他的散文结集&;lt;掌心化雪&;gt;出版,我自然是先睹为快,至今,还时不时翻开看几篇,慢慢品味.我把这不时尚的读书法称之为“冷读“,于是便记下了这些零零星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正在质朴、率真、简洁的叙述中,一缕山野之风扑面而来,犹如尘埃里绽放的荆棘之花,混和着泥土的气息和自然芳香。这是我对云南剑川白族农民女作家李丽琴散文的印象。李丽琴的散文,涉猎题材甚多,写人记事并存,山水风光与乡  相似文献   

16.
金狮镇谈住     
关昕 《寻根》2008,(5):130-134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城东北四环外的东坝镇做民俗调查。这镇子有个响亮的名头——“金狮镇”,曾是北京东郊有名的集镇。如今,它已随着北京城市空间的扩张而成为都市的边缘角落。初入其地,感觉它和其他的城乡结合部一样,  相似文献   

17.
肆无忌惮之人1932年,父亲因在上海创办《论语》半月刊而享誉中国文坛。《论语》专门刊登幽默和讽刺性文章,而父亲撰写的稿件最吸引读者。他的散文嘲弄政府官员,他曾说:“虽然你是个官,你仍然是个人,”并描绘现代生活的不当之处。每一期新的杂志一出刊,学生们首先读的是他的  相似文献   

18.
<正>欧冠决赛后,他曾代表英格兰和美国队踢过一场比赛,他说:"这是最后一次没有感到疼痛的比赛。"可是在下一个赛季刚开始时,他的膝盖的伤势越来越严重,已经让他"痛到无法忍受"。先前医生给他采取的增生疗法非但没有缓解病情,反倒让他的情况更加恶化。些时候甚至路都走不了。在赛季开始的时候,我先是参与了跟维拉里尔队的比赛,那一场的感觉还可以。但是在跟利物桥球场踢比赛,我吃了很多止痛药,但却毫无感觉。虽然坚持踢完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虽然没写过以“实践论”为题目的文章,但他的确在文章中发抒过“实践论”的观点。这集中表达于他的两篇散文《石钟山记》和《日喻》中。 《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是鄱阳湖靠东岸的一块巨石。它以能发出洪钟之声而得名。对此,《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的解释是:“巨石下临深渊,微风掀浪使水石相击而然。”对此说,世人多不置信。唐代的洪州刺史李渤,还曾亲自去探察。经过敲击,他听到南石  相似文献   

20.
余冰 《寻根》2013,(1):60-64
《诗与散文》于1929年9月10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封面白色底上是红色的刊名,"第一本"三字为黑色,全是铅字排就。内文用道林纸印刷,相当精美。《编辑室杂谈》叙说了刊物"产生"的经过:"有七八个人偶然在某一点的兴趣上不谋而合了,于是就产生了这《诗与散文》。因为《诗与散文》是七八个人在某一点兴趣上相合而产生的,所以内容方面的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