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其创作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关于《变形记》的解读,至今还没有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按照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理论,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消解责任的小说。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与卡夫卡对家庭责任感的消失密切相连的。文章从卡夫卡恐惧做养家男人、不愿做养家男人、想象做养家男人及至逃避做养家男人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卡夫卡家庭责任感的淡漠影响到了其作品的主人公,也是逐渐丧失了其养家责任,体现了后现代的消解性。  相似文献   

2.
解构是后现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卡夫卡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已经体现出了一种后现代解构的倾向。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为:对人主体性的解构,对传统确定性思维的解构,对传统语言观的解构。卡夫卡的创作具有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一直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对于其作品,人们也一直是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人们又发现了他作品中存在的后现代因素。《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其中也体现出了一些后现代的特征。主要从主题、人物、情节、叙述者情感及语言的不确定5个方面来解读了《变形记》艺术创作上的不确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佩列文的小说《昆虫的生活》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后现代作家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创作手法。一方面,二者都是采用异化的创作手法,将人变成昆虫,对生活进行变形,表现了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等。另一方面,佩列文又不同于卡夫卡,二者在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此进行阐述,并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理论大师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人的零散化。零散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它与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可谓是相通的。卡夫卡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又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小说《变形记》在主体之死、历史断裂、精神分裂、情感消失4个方面预示了后现代人的零散化。  相似文献   

6.
王任仲 《文教资料》2012,(17):22-23
卡走卡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在普通视角下,有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了多方解读。而用寓言式批评则有效地揭开了卡夫卡作品的面纱,并进一步发掘了现代和后现代作品中的本质特点,以此揭示这些作品真正吸引读者和使读者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卡夫卡作品的图像性为切入点,讨论构成卡夫卡图像世界的三个要素:内心世界的投射、象征和叙而不议的手法,指出图像性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叙事空缺。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图像世界的内涵,有助于明白卡夫卡创作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和卡尔维诺都用寓言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多端的世界。卡夫卡所创作的一批现代经典寓言小说以其独特方式呈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通民众的困境及异化现象,而卡尔维诺则通过繁复多样、风格各异的各式寓言小说让我们体味到置身其中的现实生活原态。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时代,一位是现代主义大师,另一位则深具后现代色彩,但他们的寓言小说却有着深切的关联。卡夫卡是卡尔维诺倍为推崇的经典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深受其影响。二者寓言小说关注的也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关系,但他们在原创思想、个人风格等方面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些异同相间使我们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寓言小说比较研究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显现出他们的作品跨越时代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9.
用“卡夫卡式风格”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卡夫卡本人的艺术特点,等于仟么都没说。本文通过对卡夫卡“遗嘱”(亦即他对自己文学作品的处理态度)的解读,将遗嘱执行者马克斯·勃罗德的“权威性解释”引入,从而暴露出遗嘱所具备的自相矛盾之处,使之形成自我缠绕的逻辑悖论——卡夫卡的小说既不是写给自己读的,也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它“拒绝阅读”。然而,联系他在写作时的矛盾心理,联系其他人类似的作品处理方式,则令人怀疑,他的遗嘱是否属于一种推销自己的后现代方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遗嘱从一个侧面证明,所谓卡夫卡式,是一种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卡夫卡精神的概括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对于卡夫卡而言,悖谬不仅是一种哲学概念,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使两个极端发生奇特而重要的关系,从而昭示出世界的荒诞性和人存在所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卡夫卡所生活的环境就充满着悖谬。受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卡夫卡对孤独、恐惧、悲剧意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形之下,悖谬性思维方式在他的头脑中也就根深蒂固了。  相似文献   

11.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现代主义风行的时代,但他对现代主义颇有隔膜,他的创作的独特性、难解性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卡夫卡虽然没有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正像"延异"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一样,"延缓"则是卡夫卡创作的基本特征;卡夫卡也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在强调语言存在论意义的同时,意识到了语言的危机,并为此而深感焦虑。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小说成因于他受到的多重异化。从犹太人的现状来看,卡夫卡就处于德国反犹主义的整体大氛围中,长期的历史将犹太人的精神塑造为这样的一种作为西方人的东方人,有名义上的国家,其实没有国家,只有小家,在小家中又得经受父权制的压制。此外,卡夫卡还需面对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问题,这样,卡夫卡经受的是多重异化。  相似文献   

13.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14.
残雪对卡夫卡纯艺术层面上的解读,既打开了一条进入卡夫卡城堡的道路,也提供了一种理解残雪的可能的方式。卡夫卡之于残雪,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心灵上的相通。在卡夫卡的荒诞和残雪的梦魇背后,是两位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与存在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作品中大都深藏着一个追寻母题,但是,不同于传统的追寻小说,在卡夫卡笔下,"追寻"意味着注定达不到目的、却又不能放弃的执着。而这与他自身的追寻意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时代、民族、家庭、个体等角度论述卡夫卡追寻意识的形成原因,以期对卡夫卡作品中出现的追寻母题做一根源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卡夫卡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几部专先后问世,论达140余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叶廷芳先生主编的《卡夫卡全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卡学”在全世界开始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如此广泛的读和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化,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化的影响,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既感到非常熟悉,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上、美学上的卡夫卡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已有的对卡夫卡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作品的"异化"主题上,本文拟从艺术形式的创新上,把卡夫卡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比较,从而分析卡夫卡小说中显示出的巨大创新:其一,在叙事重心和艺术视野上的转向,由公众化转向私人性;其二,叙事艺术手段的革新,多用隐喻和象征;其三,具体到操作层面,人物是非典型和反主角的,情节是细节真实和整体荒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