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驰 《文教资料》2014,(9):72-74
近年来,伊朗儿童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异军突起,受到广泛关注.清新质朴、回归本心的伊朗儿童电影有其独特魅力.童心未泯,讲述儿童世界简单的小事;童真展露,聚焦儿童眼中的每一点真实;童趣盎然,表现儿童内心的纯真与乐趣.伊朗儿童电影正如伊朗社会的童话,美丽而真实.本文着力从叙事、影像及情感表达三个角度分析伊朗儿童电影独具魅力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2.
伊朗儿童电影以别样的姿态展现于世界影坛。伊朗儿童电影生存于一个独特而又复杂的现实语境和文化语境之中,质朴的电影形态、淡化故事情节是其鲜明的特点。从文化比较的视野来考察,伊朗儿童电影流露了伊朗导演的家国情怀,对体制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以及面对西方文化的一种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3.
伊朗电影的开端是在20世纪初期。1925年,伊朗电影人开始独立制作本土电影。然而在伊斯兰原教旨神权政府的统治下,电影作为西方无神论的象征,被认为是亵渎神灵,遭到宗教人士的抵制,因此发展十分缓慢。直到半个世纪之后,随着全世界大众娱乐的广泛传播,在不触犯伊斯兰道德律法的前提下,伊朗本土电影也渐渐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徐洁 《华章》2011,(4):49-49
伊朗女孩罗米娜·莫哈切克虽然只有12岁,却已经是一名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电影制片人。作为伊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电影制作人,罗米娜已经将目标直指奥斯卡。  相似文献   

5.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是当今伊朗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他的名声始于1987年拍摄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该片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1991年,阿巴斯携《生活在继续》首次参展纽约电影节,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和金摄影机奖。1997年,思索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为阿巴斯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于戛纳影展上夺得金棕榈大奖,阿巴斯也成为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1999年他推出了《随风而去》,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阿巴斯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包括戈达尔、黑泽明在内的众多著名电影导演对他都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6.
作为伊朗民族电影旗手的阿巴斯电影显现出虚构与真实、故事与纪录迷一般的纠缠,使用“自我反映手法”捕捉当下生活体现了他对此在人生的完整关照,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之真相的哲学思考,人生的存在在阿巴斯的那儿成为电影的实体,透过影像和故事,从阿巴斯电影中折射出来的是他关注人生的悲悯的人道眼光和宽广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电影民族特点的烙印。电影民族特点的逐渐积累,发展与成熟,才可能形成电影的民族风格。影片内容上的民族色彩,表现在民族题材与主题、地域风光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它们与电影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电影语言民族化在电影民族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民族风格是电影群体风格的一个方面,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电影个体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导演风格的表现特色有关。  相似文献   

8.
伊朗地处中东,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民族是波斯族,约占全国人口一半,波斯语是他们主要的语言。历史上伊朗多次遭到外来者的入侵,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奴役,教育也长期受到封建宗教的影响并一直处于半殖民地的落后状态,主要在伊斯兰教所办的私塾中进行。一八九七年成立教育审议会后,采用了仿效法国的教育制度。一九一一年,伊朗的第一部“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每一个年满七岁的伊朗儿童都要受义务教育。但是三十年后,年满七岁的儿童上学的还不到百分之二十。一九四二年又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但是二十年后年满七岁的儿童仍然有一半没有上学。对于女孩和农村儿童来说,情况就更差了。伊朗农村人口约为城市人口的三倍,但农村儿童只有百分之十七能够上学。因此,到六十年代初期,伊朗的文盲仍占一个很大的比例,教育事业极为落后。  相似文献   

9.
钟伟平 《现代语文》2006,(1):115-115
伊朗电影往往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取胜,就像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家》,为我们讲述自我心灵之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处充满神秘的土地,这里的生活危险和阳光并存,这里的青春更多了一份坎坷。这里,就是中东。中东地区的电影特别爱把镜头对准年少的孩子,没有明星与商业化运作,瞳孔深处流露出来的对灾难的控诉,真挚动人,无须表演,因为那就是他们很多人的真实生活。而这些电影,也往往和战争、贫穷、宗教纠缠在一起。正因为如此,这里的青春,才显得那样沉重。伊朗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改编自玛嘉·莎塔琵的自传体漫画,大背景放到了伊朗伊斯兰教革命时期。年幼早熟的玛嘉在革命失败后的氛围下,越过官方禁令,迷上Punk音乐。她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忧,于是父母把她送到奥地利上学,Punk音乐并没有让她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身为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情绪。被当做"异类"的她,逃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异乡人的身份,甚至为了追求自由不惜牺牲亲情,她却无法摆脱那个叫"伊朗"的故乡在她身上打下的  相似文献   

11.
传媒文化的负面效应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服务于儿童的中国儿童电影在市场中遭遇冷落。本文以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为参照,探讨了中国儿童电影的"教育性"及出路。提出榜样是中国儿童电影教育的母题,但教育性的过度追求影响了中国儿童电影的艺术生命力,"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中国儿童电影努力的方向,中国儿童电影呼唤艺术大师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八九十年代诗电影的重要代表,其电影深邃的哲学思考、写意的镜头画面、独特的美学风格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重要地位。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仅是一位天才电影诗人,更是一位深邃的哲学家,致力于通过电影表现普通人物的生存处境并探寻伦理情感的意义。本研究试图探析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对个体命运存在的思索与其电影的美学内涵,挖掘其电影中丰富敏锐的人伦思想、深邃绵密的诗性空间,并分析基氏电影中关于心灵、诗、情感等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一位补鞋匠一针一线来回地穿梭,在补一双粉红色破旧的小鞋子。伊朗的儿童电影《小鞋子》一开头就以这样一个特写镜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九岁的小男孩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妈妈有病,一家五口靠爸爸微薄的工资度日。乖巧懂事的阿里在买菜时,不慎把帮妹妹修的一双小鞋子弄丢了,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他深知家里境况不好,母亲又身染重病,他若提给妹妹买新鞋,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爱他的父母,只是希望他们能少些烦恼,再少些烦恼。  相似文献   

14.
伊朗电影《小鞋子》通过独特的儿童视角,讲述了一对贫穷的兄妹为了得到一双鞋子而不停奔波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镜头近乎写实,导演却巧妙地透过两兄妹寻鞋的过程,将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底层人们的善良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心态等现状一一呈现给观众,处处体现着温情与淳朴及其背后若隐若现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电影声音设计与电影工业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声音处理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随着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声音在电影艺术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不同类型的电影适合什么样的声音设计风格,电影声音设计如何影响到电影艺术的视听表现力,成为电影声音设计工作者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即分析了电影声音设计风格化的表现及其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征服伊朗后,一方面采取措施,使伊斯兰制度化,另一方面大胆起用伊朗的各种人才,拉动伊朗人与阿拉伯人合作,促使其皈依伊斯兰教。同时,哈里发们也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迫使伊朗人接受伊斯兰教。而伊斯兰化了的伊朗人根据自己的国情,又从伊斯兰教发展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什叶派十二伊玛姆派,从而使伊斯兰在伊朗本土化,并促使伊朗文明在文明的互动中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当中国电影不断趋于商业化的时候,贾樟柯以他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步入影坛。他将镜头执著地对准社会的边缘人,客观地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揭示他们的情感和心灵。贾樟柯为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丝新风。  相似文献   

18.
姜文的电影作品极具后现代性,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无论是电影的叙事手法,还是影像风格,都具有强烈的游戏感。正是这种游戏感消解了电影银幕的存在,将电影和观众紧紧地连在一起,让观众参与到电影的游戏中,并思考自身在电影中所处的位置。姜文电影的成功也可以说是中国新一代导演的游戏意识和游戏手法运用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主题的儿童电影着意于人(尤其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主角一般包括自然与儿童这两者.电影中的“自然”不仅表现为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且多由自然界中野生动物的遭际来表征,而儿童在与自然/动物的相处中,心性也得到陶冶.这些因素给电影带来了美与爱的相交相融、相生相协,让儿童从中自然地获得熏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生代导演李玉的电影注重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再现和描摹;既有残酷青春、迷失心灵的呈示,更借助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演绎恒久生命漂流的主题,并发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拍摄“主流艺术电影”的观念指导下,李玉电影在叙事上经历了从事件电影到情绪电影的改变,在影像风格上完成了从凝重单纯到悸动热烈再到安静压抑的变化,强烈的艺术气息贯穿了全部的创作。李玉电影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