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触恼”和“恼触”是同素逆序词,均源于汉译佛经.它们有四个义项:害;触犯、冒犯;招惹、扰乱;痛苦、烦恼.《汉语大词典》、《佛经词语汇释》等书在释义、举例等方面均有不妥之处,说明汉译佛经词汇研究是薄弱环节.汉译佛经在词汇训诂、辞书编纂和汉语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大型语文辞书在释义、举例等方面应该源流并重、义项完备、释义精切、例证准确.编纂高质量的大型辞书,要对历代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概括词义.  相似文献   

2.
邹学娥 《文教资料》2011,(11):42-44
本文主要从元戏曲中选取二十个词语来说明《汉语大词典》的书证偏晚问题,以此对考证词源、考察词义演变和词语释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竺法护译经词汇丰富,其中的一些词语词义,对大型语文类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词目、义项、释义、书证等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重要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对“打发”的释义义项不全,本文补充了若干义项。  相似文献   

5.
“牙婆”一词近代汉语习见 ,但《汉语大词典》等辞书释义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对含“丢”字词语的解释,错误不少,正错在不识“丢”字真面目。错释的词语集中在方言词语和元曲词语两方面。致错的原因主要是只从句意宽泛地推想词义,不探求理据来验证。这说明《汉语大词典》亟待修订,也凸现出语言研究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具有义项完备、释义精确、引证详实、源流并重等优点。本文借用文献学中的“本校法”,对《汉语大词典》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在选立词目、释义、书证、校对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泛义动词,它的义项应如何归纳、表述、举例,迄今为止未见有专门而深刻的研究。《汉语大词典》(后文简称《汉大》)以释义详富为任,第六册1105页,“为”(wéi)的实词义共有三十项,绝大多数是动词义。笔者认为这也并非精细深入研究而成,基本上是将古代辞书和古注以及今人、读古文易有的随文释义简作汇集而成。随文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中,"兽吻"的义项与其引例存在不对应的情况,且它的意义及用法在明清语料中的已无法用原先的义项去理解。为准确把握词义,有必要作更深入的考究探寻其得名理据及发展轨迹,同时对《汉语大词典》进行释义辨别及义项增补。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头"的释义与所举书证存在不对应的情况。并且在方言和传世文献中,有它的一些新义项。为准确把握其词义,应进行释义辨别和义项增补。  相似文献   

11.
“欢”字在《乐府诗集》中经常以代词的形式出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对它的解释均作指代“情人”,但据笔者考察,这种释义是错误的,它指代的应该是“男子”。  相似文献   

12.
上蔡方言中有些词语是中古时期遗留下来的,有些是近代汉语的音变形式,有些则是概念叠加和结构整合以后形成的新词语.其中量词“和”的使用情况可以为《汉语大词典》以及《汉语方言大词典》的释义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从释义片面、举例失当和文意训释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何其”一词解释的错误,阐述了现代辞书解释词义不能把词语的文意训释作为词语义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古、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对中古、近代汉语词义的考释,不仅直接服务于文献整理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对补充和改进现代语文辞书的释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补充漏收义项,使释义更加完整;二、纠正不妥释义.使说解更加得体;三、揭示词义来源,说明释义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15.
张鑫鹏  康健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39-40,47
《祖堂集》中"索"字出现凡23次,通过对其词义的全面考察,并结合其他同类文献,力求反映"索"在晚唐五代禅录中的语义面貌,同时对《汉语大词典》释义疏漏略作补益。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颇具权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衙”“牙”二字的讹变关系入手,结合《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例证,对《汉语大词典》中“衙兵”一词释义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7.
进行词义研究和语文词典的编纂 ,对于词义 ,都应当通过广泛搜集和充分利用语言材料 ,采用多种方法来探求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脉络 ,力求全面准确地辨析和诠释词义。本文以“白汗”、“韶刀 (韶道 )”、“养活”三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立项和释义为例 ,对词义的辨析和诠释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10 5页 :“和卫青大破匈奴的同时 ,霍去病追击匈奴 2 0 0 0余里 ,杀敌 7万余人 ,北抵瀚海而还。”下面注 :“瀚海 ,今呼伦湖和贝尔湖。”查《辞源》和《辞海》 ,皆有此说法 ,但语气都不十分肯定 ,唐代以前也有人将瀚海 (即翰海 )解释为北海 ,即今贝加尔湖。查《汉书·霍去病传》 :“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 ,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 ,封狼居胥 ,禅于姑衍 ,登临翰海……。若翰海就是北海 (今贝加尔湖 ) ,班固为何在《苏建传》(苏建即苏武 )写道“…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而不写翰海呢 ?若同是今贝加尔湖 ,为何《汉书》…  相似文献   

19.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在溯源方面是比较好的,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辞书所引例证的基础上,现对成语“三长两短、含血喷人”释义及源流进行简要考辨。  相似文献   

20.
王泉 《语文知识》2009,(3):92-93
《山海经》中常用一“服”字,义为“佩戴”而非“食用”。《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两书对此“服”字的释义及例证皆有不当之处。考察文献用例,“服”的对象只能是“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