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地球光照演示器"(以下简称演示器)能演示多种地理现象:①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变化及其分布规律;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极昼极夜范围大小变化;③一年中不同日期晨昏线与经纬线的相互关系;④五带的划分以及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与五带范围大小变化的关系;⑤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太阳出没的方向.它可把复杂抽象的地球运动理论变为直观形象的演示,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演示器的制作和利用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2.
牟建华 《考试周刊》2010,(52):207-207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一地理第一章教学内容,由于涉及到天体运动、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地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理论性、系统性强的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刚进入高一,立体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本章的教学,对地理教师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如果教学得当,  相似文献   

3.
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时,我指导学生自制学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制作目的1.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2.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演示正午楼影的朝向和楼影长短的变化规律;4.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是一重点 ,也是一难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是这一部分内容的“精华”之所在 ,因而往往成为考试中的“热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尤其是指导学生正确判读光照图 ,也往往成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学生对地球运动意义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光照图的检测 ,得到很好的反馈。一、极地上空观察在极地上空俯 (仰 )视地球的自转 ,所视的区域为一个半球 (北半球或南半球 ) ,正确判定所属半球 ,根据光照情况判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不仅是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难点,也是高三学生复习的难点.能够顺利拿下这个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地理信心的提升.如何才能很好地掌握本部分内容呢?从太阳光照图尤其是光照图中的若干点分析人手应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太阳直射点--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和昼夜长短等 这里的重点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如下图,太阳直射点为经过地心的太阳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Q,则可以得出太阳直射在经线NQS和纬线Q上.  相似文献   

6.
许婉英 《地理教育》2012,(Z2):18-20
一、知识构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构建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I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8.
唐或 《地理教育》2009,(4):22-2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I)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笔者用废纸盒自制了一件教具,用于课堂演示,以求突破该难点。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构建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10.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1.(演示“三球”运动动画)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边做动作边唱:“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然后老师指着动画演示解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地  相似文献   

11.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直以来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章节内容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往往需要利用一些相关的教学仪器演示来加以说明。以往用来演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一章节相关内容的仪器主要有"地球仪"和"地球运行仪"。地球仪自16世纪40年代荷兰地理学家墨卡托首创以来,迄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地球仪在普及地理知识,促进人类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地球仪功能单一的弊端已日渐显露出来。比如,对于地球运动,地球仪能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但对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却很难演示,即便是有手电或灯泡等一些辅助工具的配合,也只能演示"昼夜形成及更替",而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运动”专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是较难复习的内容之一。因此,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案例小结、习题模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题例1]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的理科性质较强,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往往是考生考试失分的"重灾区"。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可全面梳理"地球运动"知识点,使之"专题化";全面梳理每个专题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全面梳理重难点知识,使之"图形化"和"题型化";在课前编制导学案,使知识点"问题化"。  相似文献   

14.
“地球运动”部分一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运动有这样一条标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又指出“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深入领会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常常采用地球运动的“假设”情形,形象演示地球运动,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但据笔所知,在一些老师的教学及一些教辅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某些“假设”存在误区,致使误导学生思维。在此仅举如下一例与大家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光照图;在同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得到不同的图形。地球在公转轨道的某一位置,全球各地太阳高度的分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年变化和年变化值,都可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多次的图形转换,使同学们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获取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准确、透彻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习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述华 《考试》2011,(7):42-47
在没有钟表的年代,人们借助太阳光照使地面上物体产生的影子长短来记录时间,可见日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物影的变化与地球的运动紧密联系,能体现地理空间变化的复杂性,逻辑推理及计算的严谨性,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所以近几年“日影问题”常出现在高考试题及模拟卷中,成为考生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知识,要求初学者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是:高一学生只具备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立体几何知识只有在高二才接触到。例如关于"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知识,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经纬仪(或地球仪)演示的方法进行讲授,学生的确能够获得直观的印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空间性,不少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困难,其中,"昼夜长短变化"知识可以说是难点内容。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设计出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即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最后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20.
我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前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也研究了教材,认为一节课的容量只能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变化的结果即四季和五带可放到下一节课去学,并进行练习巩固。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2.根据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纬度、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