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恩格斯说过:“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真理。”初三化学课本中提到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曾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其实在这一研究中,拉瓦锡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们三人都作过如课本所述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却不相同。拉瓦锡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被科学史家称之为一场“化学革命”。而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却不能摆脱传统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史上,与机遇走了个对面,却鬼使神差般地擦肩而过,被后来人捧了个“金娃娃”的现象,不在少数。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加热盐得到了氧气,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加热氧化汞也得到了氧气,但他们被流行的“燃素说”蒙住了眼睛,真理碰到了鼻子尖竟毫无反应。此后不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加热氧化汞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能助燃的氧气,推翻了“燃素说”,阐述了著名的物质不灭定律,完成了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此外,德国化学家维勒痛失“钒”的发明权;英国细菌学  相似文献   

3.
一、复习要求1 常识性介绍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污染与防治及水与人类的关系。2 了解 空气的成分与水的组成 ;氧气和氢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氧气和氢气的工业制法。3 掌握 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原理。二、主要内容提示(一 )空气和氧气1 空气( 1)空气成分发现史 :①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气 ;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验证明空气是由氮气 (N2 )和氧气 (O2 )组成的科学结论 ,他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推翻了燃素说。( 2 )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计 ) :N2 78% (约占总体积的 4/5 ) ,O2…  相似文献   

4.
1以史实与展望激励创新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是一部发现、发明不断创新的历史。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就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好例证。舍勒、普利斯特里先后虽独立制取了氧气,但由于被旧的“燃素说”束缚,没有揭示空气的成分和燃烧的本质。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由于摆脱了“燃素说”,终于认识了空气的成分和燃烧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后来陆续发现了空气中其他成分。科学家们为了探求真理,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对每次实验中微小的数据变化,不轻易忽视。作为研究、探索奥秘的切入点。他们这种为探求真理,…  相似文献   

5.
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彻底推翻了统治一时的燃素说,使化学进入了定量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时代.有了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得以解释,例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燃  相似文献   

6.
1 以史实与展望激励创新 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是一部发现、发明不断创新的历史.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就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好例证.舍勒、普利斯特里先后虽独立制取了氧气,但由于被旧的"燃素说"束缚,没有揭示空气的成分和燃烧的本质.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由于摆脱了"燃素说",终于认识了空气的成分和燃烧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后来陆续发现了空气中其他成分.科学家们为了探求真理,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对每次实验中微小的数据变化,不轻易忽视.作为研究、探索奥秘的切入点.他们这种为探求真理,推进科学发展,锲而不舍的攻关精神,为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一、以氧气为信息源,考查科学发展史例1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气中去了),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例1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因受到当时“燃素理论”的错误影响(即该理论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气中去了),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最早关于氧气的记载是在八世纪我国的《平龙认》中。约十个世纪后,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同时期的荷兰化学家德兰贝尔、瑞典化学家舍勒,以及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都发现了氧气。但是,这些遇到氧气的人由于观察不全面,忽视了新生事物,没有取得发现氧气的殊荣。  相似文献   

10.
多走几步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当时盛行的“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将它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同年10月,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了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将它命名为“氧”,并以此建立了燃烧的氧气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1.
王波 《化学教与学》2023,(24):16-20
氧气从发现到其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舍勒和普里斯特利先后发现了氧气,但二人受传统燃素学说的束缚,分别将其命名为“火气”和“脱燃素空气”。拉瓦锡凭借着敏锐、灵活、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找到燃素学说的漏洞,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克拉普罗特称中国人马和最早发现了氧气,但《平龙认》一书是否真实存在仍需考证。氧气的发现史不仅是物质的发现史,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和科学思想的演进史。通过对氧气发现史的学习,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氧气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气体,人和动植物生存离不开它。在空气中氧气约占1/5的体积,能供给生物呼吸和支持可燃物燃烧,那么氧气是怎样发现的呢?在18世纪以前,那时人们认为空气只是一种元素,是单一的物质。到18世纪70年代,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空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舍勒在中学读书时聪明好学。因父亲是个小商人,不能供他上大学,14岁便进了一家药店当学徒。在学徒期间,他除了努力学习配药技术外,拼命读书。他热爱科学,特别喜欢化学实验,很快成为…  相似文献   

13.
燃素说的推翻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他加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律师开业证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很富有。所以拉瓦锡不急于当律师,而是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后来,拉瓦锡在他的老师、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师从巴黎有名的鲁伊勒教授学习化学。  相似文献   

14.
青年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凡事喜欢问个究竟 ,喜欢另辟蹊径。对此教师不能压抑 ,应该引导和鼓励。科学发展史表明 ,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拉瓦锡由于对燃素说求异 ,于是就有了氧气的发现。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求异 ,于是就有了大庆油田的成功。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毛泽东的“以农村包围城市”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 ,都是求异思维的成果。因此 ,在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中 ,教师就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标新立意”“异想天开”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敢于创造的品质。当代的中学生信息量大 ,兴趣广泛。他们大都性格开放 ,…  相似文献   

15.
氧气的发现者之一舍勒()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舍勒正式发现氧气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他用加热氧化汞、硝石、高锰酸钾等方法制取氧气,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要早一年。舍勒还曾研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要求1常识性介绍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污染与防治及水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 空气的成分与水的组成;氧气和氢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氧气和氢气的工业制法.3掌握 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原理.二、知识结构与主要内容提示1空气与氧气 空气空气成分的发现史:①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气;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 验证明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成分氮气(78%)二氧化碳(003%)氧 气(21%)稀有气体(094%)其他气体与杂质(003%)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较活…  相似文献   

17.
一、复习要求1 常识性介绍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水的污染和防治 ;水和人类的关系 .2 了解 空气的成分 ;氧气的物理性质、用途与工业制法 ;水的物理性质与组成 ;氢气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3 掌握 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二、知识结构与要点1 空气空气成分研究史代表人物 :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实验 :让红磷在密封的钟罩内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钟罩内水面逐渐    上升至约 1/5体积 ,说明氧气约占空气的 1/5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 (78% ,约占 4/5 )、氧气 (2 1% ,约占 1/5 )、稀…  相似文献   

18.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1733~1804)喜欢给朋友们表演化学“魔术”.有一次,当朋友们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拿起一个倒放在桌面上的空瓶子,大家看到,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声响.朋友们都吓了一跳,而普利斯特里却哈哈大笑起来.他告诉朋友们:瓶子里事先收集有氢气,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混合,点火,就会燃烧且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相似文献   

19.
郭震 《化学教学》2024,(3):62-65+72
分析现行教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存在的不足,对文献中的相关实验改进案例进行评述,分析并指出部分实验改进案例在试剂、装置和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实验和教学中易被忽视的空气成分与氧气含量、准确度与分辨率的不同含义,对认识拉瓦锡实验的价值和相关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拉瓦锡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1772年2月的一个晚上,当选为科学院士不久的拉瓦锡和另一位科学院士马凯尔在一起讨论燃烧过程。他们在谈话中提到,最近有人发表文章说,在高温下灼烧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奇怪的现象让他们产生了兴趣。物质燃烧后总会形成灰渣的,而金刚石灼烧后,却一点灰也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拉瓦锡首先想到是周围空气对燃烧产生的影响。第二天,拉瓦锡带来了几块金刚石,马凯尔用石墨制成很稠的软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